
淩轹。猶言壓倒,超過。 唐 白居易 《賦賦》:“所謂立意為先,能文為主,炳如繢素,鏗若鐘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洋洋乎盈耳之《韶》《濩》,信可以淩礫《風》《騷》,超軼今古者也。”
“淩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淩礫”意為淩轹,即壓倒、超過,常用來形容事物或文采的卓越性。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賦賦》中寫道:“信可以淩礫《風》《騷》,超軼今古者也”,指作品超越了《詩經》《離騷》的成就()。
淩:
礫:
若需進一步了解取名建議或古籍用例,可參考相關來源。
淩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凵”和“石”。凵為上面開口的形狀,表示容器;石表示岩石。
淩礫共有16個畫筆,是一個四畫的漢字。
淩礫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古代用來形容山間碎石的意思。淩礫也可以指拼湊在一起的岩石小塊。
在繁體字中,淩礫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淩礫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漢字的形狀演變和書寫方式的改變。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研究古代文獻和文物發現淩礫的古代寫法,并在字典中進行了記錄。
以下是幾個使用淩礫的句子:
1. 山間的小徑上鋪滿了淩礫,顯得十分崎岖。
2. 那座城市的建築也多用了淩礫,給人一種獨特的感覺。
淩礫的一些組詞:
1. 淩礫山:指山間充滿碎石的景象。
2. 淩礫徑:指被碎石崎岖不平的小徑。
淩礫的一些近義詞:
1. 碎石:指小塊的石頭。
2. 骨灰:指被焚燒後形成的殘留物。
淩礫的一些反義詞:
1. 平滑:指表面平坦光滑。
2. 高聳:指物體高大挺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