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溺的意思、焚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溺的解釋

(1).焚燒淹沒。亦比喻遭受傷害。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然節而宣之,則以養生立功,用之失適,則焚溺而死。”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坐視其人之焚溺,雖一舉手之力,亦憚煩不為,此心尚可問乎?”

(2).喻人受虐,如同陷身水火之中。 唐 白居易 《寓言題僧》詩:“力小無因救焚溺, 清涼山 下且安禪。” 宋 石介 《感事》詩:“三歲出南狩,王師拯焚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焚溺”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本義 “焚”指焚燒,《說文解字》釋為“燒田也”,本義與火相關,引申為災難性燃燒(來源:漢典網www.zdic.net/hans/焚);“溺”通“搦”,《說文》注“水自張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本指水流湍急處,後引申為淹沒(來源:漢典網www.zdic.net/hans/溺)。二字組合構成水火雙重災害的意象。

二、典籍引申義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比喻極端困境,如:

  1. 明代《徐霞客遊記》載“甯焚溺以當吾身”,喻指甘願承受水火之災的危境
  2. 清代《讀通鑒論》用“焚溺之禍”形容政權面臨的存亡危機 (以上典籍用例見《漢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7冊)

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将其歸納為“喻指毀滅性災難的複合詞,常見于明清政論性文本”。該詞雖未收入《現代漢語詞典》,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時仍具學術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焚溺”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具體如下:

一、本義解釋
由“焚”(焚燒)與“溺”(淹沒)組成,指物理層面的焚燒與水淹,常見于古籍描述災難場景。例如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批評“坐視其人之焚溺”的冷漠态度,即用本義表達水火雙重災害。

二、引申比喻義

  1. 遭受嚴重傷害
    晉代葛洪《抱樸子·酒誡》提到飲酒失度“則焚溺而死”,以水火之災比喻酗酒對身體與精神的摧殘。
  2. 陷入極端困境
    唐代白居易詩“力小無因救焚溺”以焚溺代指百姓疾苦,宋代石介詩句“王師拯焚溺”則喻指朝廷解救民衆于危難。

三、使用語境
多用于文言或文學作品中,表達對災難、苦難的具象化描述,或批判見危不救的行為(如紀昀例)。近義詞包括“水火”“困厄”,反義詞如“安泰”“康甯”。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語境含義,可通過《漢典》《抱樸子》等權威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被害北山羊杯影蛇弓閉門思愆鄙愚痹症叉手管稱亂躊躇不決愁痛楚酸電腦低佪訂終身斷望二者必取其一梵天王鳳尾蕉蚹行绀宮更正共乳狗盜雞啼孤本桂客好馬不吃回頭草惠風活賣見報寄傲赍持悸栗脊心骨軍令如山儁聲料得骊火梅花大鼓矊脈密機難極凝質谯谯親遊渠渠去痛柔中深讐大恨生硝守終撕捋廷鞠銅馬祠投赴外舉萬目睚眦玮寶誤點賢妃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