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nly existing copy; only copy extant]∶現在僅存而别無它本的善本書籍、手稿或碑帖
(2) [the only existing copy]∶某書流傳或存在于世的獨本
指某書刊僅有一份在世間流傳的版本。亦指僅存的一份未刊手稿或原物已亡佚,僅存的一份拓本。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叙》:“椎拓徧山川,紙墨照眉髮;孤本必重鈎,偉論在箸録。”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孤本為世所重,新翻即為人所輕。”
“孤本”指某類文獻或文物在世間僅存一份的獨特版本,具有極高的稀缺性和研究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孤本指僅存一份的書籍、手稿或拓本,包含兩種情況:
孤本因唯一性成為研究曆史、文化的重要原始材料,例如《永樂大典》抄本為古代文獻整理提供了關鍵依據。圖書館和藏家常通過影印、數字化等方式保護孤本内容。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詞典網站(如、5)或百科條目(如)。
孤本(gū běn)是一個由“子”和“本”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有着豐富的意義和寓意。
孤本的部首是“子”,它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子”的部首筆畫數為3,“本”的部首筆畫數為5。
孤本一詞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在繁體字中,孤本的寫法為「孤賁」,多用于台灣地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孤本沒有固定的字形。然而,由于“孤”和“本”各自有着特定的形狀和書寫規範,因此在拼寫時需要分别書寫兩個字,并将它們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詞語。
1. 這本書是一部孤本,不容易找到其他的副本。
2. 在古代,文人們珍愛孤本書籍,視其為寶貴的文化遺産。
孤本的相關詞彙有“珍本”、“戲本”、“稀世珍本”等。這些詞語都與書籍的珍貴程度和獨特性有關。
孤本的近義詞包括“珍本”、“獨本”、“稀本”等詞語。它們一樣指的是罕見、獨一無二的書籍。
孤本的反義詞是“多本”,表示存在衆多副本的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