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帝則的意思、帝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帝則的解釋

天帝或天子所定的法則。《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後漢書·丁鴻傳贊》:“穆穆帝則,擁經以從。” 南朝 齊 謝朓 《侍宴華光殿為皇太子作》詩:“論思帝則,獻納宸樞。” 明 夏完淳 《自浦城入越》詩:“接肩對嬉笑,閒閒順帝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帝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帝王應遵循的法則或規範,也引申指天道或至高無上的準則。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帝王的法則與規範

    指君主治理國家所依據的根本原則和行為标準。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明确将“帝則”釋為“天帝或帝王的法則”。

    古籍例證:

    《尚書·虞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欽四鄰!庶頑讒說,若不在時,侯以明之,撻以記之,書用識哉,欲并生哉!工以納言,時而飏之,格則承之庸之,否則威之。”

    其中“格則”即“帝則”,指帝王準則(參考孔穎達疏)。

  2. 天道或自然規律

    擴展指宇宙運行的根本規律,帶有神聖性。

    古籍例證:

    《詩經·大雅·皇矣》:“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箋:“帝,天也。天之法度,人所不知。”


二、引申與用法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尚書正義》(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毛詩傳箋通釋》(馬瑞辰撰,中華書局)
  5.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以上釋義綜合古典文獻與權威辭書,确保學術性與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帝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帝則”指天帝或天子制定的法則,通常用于描述君主統治下的法律、制度或行為準則。該詞由“帝”(帝王、君主)和“則”(法則、規範)組成,強調權威性與規範性。

二、詞源與擴展解釋

  1. 詞源分解:
    • 帝:既可指宗教或神話中的宇宙主宰(如“玉皇大帝”),也可指人間君主(如“皇帝”)。
    • 則:意為規範、規則,如《詩經》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用法。
  2.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意為遵循天帝的法則。
    • 其他典籍如《後漢書》、南朝謝朓的詩作中也有引用,多用于贊頌君主或強調統治合法性。

三、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帝則”較少使用,但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可引申為某組織或體系的核心規則,例如:“這家公司的管理嚴格遵循創始人的帝則。”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其與“王法”“國法”的區别:“帝則”更側重權威性與神聖性,而後者偏向具體法律條文。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備官貝囊本同末異表面化草芥攙言超然愁蹙酬酒垂迹碉樓笃孝鄂都額面訪看風翎給奬跪下呵辱鴻振荒怪不經降款交白卷家燕久大紀甗軍流均田制侃侃誾誾愧顔睏覺來年力持列公美人計民惟邦本民下鬧炒乾冷傔卒旗地榷束羣屋遶圍軟席乳贙撒野釋儒守神水滴石穿送撥望文生義違德穩足烏駮仙分響冷冷曉不得小器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