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解质已电离的分子数占原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一般电解质越弱,电离度越小。对于同一种电解质,通常溶液的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温度升高,电离度增大。
电离度是化学术语,指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已电离的分子数占初始分子总数的百分比。它定量描述了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程度,是衡量弱电解质相对强弱的重要参数。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电离度(α)表示在特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溶解于水后,发生电离的分子比例。其数学表达式为:
$$
alpha = frac{text{已电离的分子数}}{text{初始分子总数}} times 100%
$$
该值介于0和1之间(或0%到100%),数值越大,表明电离程度越高。
计算公式与影响因素
浓度影响:对于同一弱电解质,溶液浓度越低,电离度越大(稀释效应)。定量关系可通过稀释定律(Ostwald稀释定律)描述:
$$
K = frac{calpha}{1-alpha}
$$
其中K为电离常数,c为溶液浓度。当α很小时(<5%),可近似为:
$$
K approx calpha quad text{或} quad alpha approx sqrt{frac{K}{c}}
$$
温度影响:温度升高通常有利于电离(吸热过程),电离度增大。
电解质本性:不同弱电解质的固有电离能力(由其电离常数K决定)不同,K越大,电离度通常也越大(在相同浓度和温度下)。
与电解质强弱的区分
电离度概念主要应用于弱电解质(如醋酸、氨水)。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大部分盐)在水中理论上完全电离(α=100%),故一般不讨论其电离度。电离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权威参考来源:
电离度是描述电解质在溶液中解离程度的物理量,具体指已解离的分子数占初始分子总数的百分比。以下是详细解释:
电离度(通常用符号 (alpha) 表示)主要用于衡量弱电解质的解离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 alpha = frac{text{已解离的分子浓度}}{text{初始分子浓度}} times 100% $$ 例如,若某弱酸初始浓度为 (0.1 , text{mol/L}),解离后产生 (0.001 , text{mol/L}) 的离子,则电离度 (alpha = 1%)。
电离度((alpha))是实际解离程度的百分比,受浓度影响;而电离平衡常数(如 (K_a)、(K_b))仅与温度相关,反映电解质的解离能力本质。
示例:醋酸((CH_3COOH))在常温下电离度约为 (1%),说明其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少量解离为 (H^+) 和 (CH_3COO^-)。
安心定志霸池邦甸般首奔涌帛兰船不足为意草偃风从巢书絺葛充多凑钱弹冰凡类范史風襟丰赡服色改判刮痕红案洪垆怀慕荒顿会稡迦维罗卫积财击檝井桁矜迈积日累月旧院絶足开达列国裂组摩登男耕女织泥佛劝土佛贫独迁跸箝络岐趋闪烁省行神衿四辰桃都山天仗贴切铜竹律唾地成文顽惫温栗无碍武符侮衊武锐吴市之箫显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