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白鲦。 唐 李賀 《感諷》詩之六:“調歌送風轉,杯池白魚小。” 王琦 彙解:“白魚即今之白鯈,長僅數寸,形狹而扁,狀如柳葉,性好羣泳水面。”參見“ 白鰷 ”。
(2).衣服、書籍中的一種蛀蟲。通稱蠹魚。《爾雅·釋蟲》:“蟫,白魚。” 邢昺 疏:“此衣、書中蟲也。一名蟫,一名白魚,一名蛃魚,《本草》謂之衣魚是也。” 宋 黃庭堅 《次韻元實病目》:“要須玄覽照境空,莫作白魚鑽蠧簡。” 明 徐渭 《春興》詩之六:“描寫 姬姜 三百句,白魚儘飽小巾箱。”
(3).麥類中的一種害蟲。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收種》:“取麥種候熟可獲,擇穗大彊者斬,束立場中之高燥處,曝使極燥,無令有白魚,有輒揚治之。”
白魚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指一類體色銀白或淺灰的淡水魚,學名通常為翹嘴鲌(Culter alburnus),又稱“鲌魚”“翹嘴白”。其特點為口裂上翹、鱗片細密,常見于江河湖泊。《漢語大詞典》定義為:“魚名。體側扁,銀灰色,口上翹,鱗細,生活于淡水中。” 此類魚因肉質細嫩,自古為食用魚類,如《詩經·小雅》中“魚麗于罶,鲂鳢”的“鲂”即包含白魚屬。
古代稱蛀蝕書籍、衣物的銀白色小蟲為“白魚”,亦稱“蠹魚”。《爾雅·釋蟲》載:“蟫,白魚。”晉代郭璞注:“衣書中蟲,始則黃色,老則身有白粉。” 此義項源于蟲體形似魚且色白,如《周禮·天官》中“剪氏掌除蠹物”,漢代鄭玄注:“蠹物,穿食人器物者,蟲亦是也。”
權威參考來源:
“白魚”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白魚屬鯉科魚類,學名翹嘴紅鲌,俗稱大白魚、翹嘴白魚。主要特征包括:
白魚作為中藥,以鯉科翹嘴紅鲌的肉入藥:
“白魚”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可參考對應來源(如、3、6、9等)。
阿唯白黑不分保申摽拂波長不足為外人道也長驅直進長噓短歎吃驚除馑女村胥耽色到職第二國際發身肥肉焚椒浮埃付任黼殺趺逝幹娘怪哉故椟花生揭幕機穽盡釋前嫌戢制跬行臉譜化缪盭麻搽馬尼拉濛篾鳴镝敏洽排行炮坐瞥覩鎗鎗騎鶴維揚沙岸神氣十足神志不清手剙庶婦厮纏韬戈偃武讨說通私土場違經猥小五裡霧雺雺五月節陷谏暇適霞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