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上天保佑。《水浒傳》第二二回:“如今我和兄弟兩個,且去逃難。天可憐見,若遇寬恩大赦,那時回來父子相見,安家樂業。”《儒林外史》第九回:“不瞞老爺説,我是老了,不中用了,怎得天可憐見,讓他們孩子們再過幾年 洪武爺 的日子就好了!”《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是過路的人,天可憐見,得保全了性命。”
“天可憐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該詞意為“承蒙上天垂憐與庇佑”,常用于表達對神明或命運的祈求、感恩,暗含希望得到眷顧的語境。例如《水浒傳》中林沖妻子所言:“早晚天可憐見,放你回來時,依舊夫妻完聚”,即體現對未來的希冀。
文學與口語差異:
情感色彩:既可表達對困境的無奈(如逃難時的祈求),也可傳遞絕處逢生的慶幸(如劫後餘生的感慨)。
該詞源自宋元時期白話,反映了古代民衆對天命觀的依賴。通過《水浒傳》《儒林外史》等經典用例可見,其常用于刻畫人物在動蕩環境中的心理狀态。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水浒傳》第八回、第二十二回等原文段落。
《天可憐見》是一個成語,表示情況極其糟糕或悲慘到讓天都感到憐憫。它常用于描繪人們面臨非常困難的處境或者遭遇到極其不幸的事情。
《天可憐見》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構成。其中,第一個字“天”是由“一”(一畫)和“大”(大寫是“一”)組成;第二個字“可”是由“口”(四畫)和“土”(小寫是“士”,兩畫)組成;第三個字“憐”是由“心”(三畫)和“兩個手”(每個手三畫)組成。
《天可憐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作品《東周列國志》。這個成語的繁體為「天可憐見」。
在古時候,成語《天可憐見》的其中一個字“見”是由“目”和“兒”的結構組成的,而不是現在常見的獨體字“現”。這種寫法體現了漢字的演變和變形。
1. 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如此之差,真是天可憐見。
2. 在戰亂年代,人們生活在極其困苦的環境中,可真是天可憐見。
天長地久、可想而知、憐憫、見解
十分悲慘、凄涼不堪、哀憐不已
欣欣向榮、幸福美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