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琅琊臺 ”。1.台名。 越王 勾踐 觀台,在 琅邪 故城東南十裡。《史記·秦始皇本紀》:“乃徙黔首三萬戶 琅邪臺 下。” 張守節 正義:“《括地志》雲:‘ 密州 諸城縣 東南百七十裡有 琅邪臺 , 越王 句踐 觀臺也。臺西北十裡有 琅邪 故城。’《吳越春秋》雲:‘ 越王 句踐 二十五年,徙都 琅邪 ,立觀臺以望 東海 ……’即 句踐 起臺處。” 南朝 齊 謝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詩:“東限 琅邪臺 ,西距 孟諸 陸。”
(2).台名。在 山東 琅玡山 上。 秦始皇 築層台刻石紀功處。現原台已廢圮,遺址如小山丘,地臨黃海,氣象恢宏。《史記·秦始皇本紀》:“作 琅邪臺 ,立石刻,頌 秦 德。”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志》:“ 琅邪山 在 密州 諸城縣 東南百四十裡。 始皇 立層臺於山上,謂之 琅邪臺 ,孤立衆山之上。” 唐 李白 《古風》之三:“ 秦王 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銘功 會稽嶺 ,騁望 琅琊臺 。”
(3).指 秦 “琅邪台刻石”。 費硯 《撫印宗派絕句》之三:“ 完白山人 書 秦 碑,刓印直是 琅琊臺 。”
關于“琅邪台”的詳細解釋如下:
琅邪台位于今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南部,三面環海,中心為海拔183.4米的山峰。其地形獨特,因“海畔有山,形如台”得名(),是古人登山觀海的絕佳地點。
早期祭祀與觀象功能
起源可追溯至東夷文化時期,可能作為祭祀“四時主”的場所,兼具觀象授時功能()。《史記·封禅書》記載其為齊地八神主之一“四時主”的祭祀地。
越王勾踐時期
相傳越王勾踐遷都琅邪後,曾在此建觀台以望東海(),但相關記載存在争議()。
秦始皇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三次東巡至此,于公元前219年下令修築層台并刻石頌德,史稱“琅邪台刻石”。現存殘石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發現顯示,台基夯土體量宏大,包含登台踏步、排水設施等遺迹()。
政治象征
作為秦始皇宣示主權的重要工程,體現秦漢時期“大一統”思想()。
成語寓意
在文學語境中衍生出“人才聚集地”的比喻義(),但需注意此說法多見于現代詞典,古典文獻中較少直接關聯。
勾踐遷都争議
《竹書記年》記載勾踐遷都琅邪,但部分學者認為證據不足()。
台址考證
現存遺址是否為勾踐觀台尚存疑,更多考古證據指向秦漢建築()。
擴展提示:若需了解琅邪台刻石内容或考古發掘細節,可查閱《史記·秦始皇本紀》及青島琅琊台遺址考古報告(來源:)。
琅邪台,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具有特定的意義和象征。下面将對琅邪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琅邪台的拆分部首為玉(王),部首玉意味着寶貴、珍貴。整個詞語琅邪台共包含12個筆畫。
琅邪台最早出現于《紅樓夢》一書中,作者曹雪芹在描寫黛玉投湖中用了這個詞語來形容黛玉仙逝境界的高而高,達到了一種幾乎超脫塵世的境地。
在繁體字中,琅邪台的寫法為瑯邪臺。
古時候,琅邪台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琅”使用了部首王,而“邪”則采用了部首阜,最後的“台”則由“豐”和“厶”兩個部首組成。
他的演講台上琅邪台,引來了無數觀衆的喝彩。
琅邪台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琅邪、邪台等。
由于琅邪台具有獨特的意義和象征,暫時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綜上所述,琅邪台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和象征的漢字詞語,在古代文學中被廣泛使用。通過對琅邪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介紹,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