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掉臂的意思、掉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掉臂的解釋

(1).甩動胳膊走開。表示不顧而去。《史記·孟嘗君列傳》:“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 唐 韓愈 《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學士》詩:“持男易鬥粟,掉臂莫肯酬。” 清 徐士銮 《宋豔·叢雜》:“以財交者,財盡則散,掉臂不顧。”

(2).自在行遊貌。 唐 呂岩 《七言》詩:“閒來掉臂入天門,拂袂徐徐撮綵雲。” 元 汪元亨 《折桂令·歸隱》曲:“問先生掉臂何之?在雲外青山,山上茅茨。向 隴 首尋梅,着杖頭挑酒。”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凡事不憚其難,不憂其繁,但當先尋一下手處,雖承羣小人擾亂之後,不難掉臂遊行。”

(3).奮起貌。 唐 司空圖 《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詩之一:“掉臂隻将詩酒敵,不勞金鼓助橫行。”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迎刃》:“危巒前阨,洪波後沸,人皆棘手,我獨掉臂,動於萬全,出於不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掉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保留在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本義:甩動胳膊的動作

指自然地擺動或揮動手臂的動作,常用于描寫人物姿态的灑脫或行進時的狀态。

例證與出處: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馮谖辭行時"掉臂而行",形容其毫無留戀、灑脫離開的姿态 。

唐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獨欠為人師耳……雖欲掉臂不顧,其可得乎?" 此處"掉臂"暗含欲轉身離去的肢體語言 。


二、引申義:決絕不顧或自在超脫的态度

由肢體動作引申為表達拒絕、漠視或無拘無束的心理狀态,強調對他者或環境的疏離感。

例證與出處:

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後世驕君自恣……視天下人民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講治之牧之之術。苟無系于社稷之存亡,則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雖有誠臣,亦以為纖芥之疾也。" 後人評點此語境中士人"掉臂于民瘼"(對民生疾苦漠然不顧) 。

宋代《太平廣記·神仙傳》描寫仙人"掉臂煙霞間",喻其超然物外的逍遙 。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為:"搖動手臂。形容不顧而去或自在無拘之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注:"掉:擺動。掉臂:甩動胳膊走,表示不顧而去。"


語義演變脈絡

時代 用例特點 核心語義
先秦兩漢 描寫具體動作(如《史記》) 甩臂行走的姿态
唐宋明清 詩文與評論文本 引申為漠視/超脫的象征行為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多見于曆史文本分析或文學評論,日常口語已罕用,但其承載的文化意象(如名士風度、隱逸情懷)仍具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掉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甩動胳膊不顧而去
    指決絕離開或背棄,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疏離或背叛。例如《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以及韓愈詩句“持男易鬥粟,掉臂莫肯酬”,均體現此意。

  2. 自在行遊貌
    形容灑脫、無拘無束的狀态。如元代汪元亨《折桂令·歸隱》中“掉臂何之?在雲外青山,山上茅茨”,宋代邵雍詩句“三十年來掉臂行”,均表現悠然自得的形象。

  3. 奮起貌
    表示振作或激昂的姿态。唐代司空圖《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中“掉臂隻将詩酒敵”,明代馮夢龍《智囊補》中“人皆棘手,我獨掉臂”,均含此意。


二、使用場景與例句


三、補充說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唐宋詩詞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時白虵剝廬畢足側帽磛岩慈孫從仕大發議論大寰呆貨代培倒提诋謗斷章取義憞溷堆聚惰君二陸奉禀佛會幹部構亂貴造锢塞海甸棘匕祭地噤嘿極天九點煙沮逆揆理度勢樂局骊嶺令人捧腹離譜留夷癧瘍龍頟麥積山石窟佞邪噴灑貧阙破萼欺讕乞命卿曹秋根孺子歡設享收缭睡大覺蘇台亡将無上道撨犷枭捷校轸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