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締搆 ”。 1.猶締造。謂經營開創。 晉 左思 《魏都賦》:“ 有魏 開國之日,締構之初,萬邑譬焉,亦獨 犫麋 之與 子都 ,培塿之與 方壺 也。”《宋書·徐羨之傳》:“近思皇室締構之艱,時攬萬機,躬親朝政。”《南史·張弘策庾域等傳論》:“ 庾域 、 鄭紹叔 、 呂僧珍 等,或忠誠亮藎,或恪勤匪懈,締構王業,皆有力焉。” 明 張居正 《赤兔》詩:“隻今四海昇平日,誰識當年締搆難。” 康有為 等《上清帝第二書》:“以列聖艱難締搆而得之,一旦從容誤聽而棄之,如列祖列宗何?” 吳晗 《論中立》:“單憑一點有限的武力,和由這武力所締構的窮兇極惡的**,來奴役廣大的人民。”
(2).建造。《西京雜記》卷一:“匠人 丁緩 、 李菊 ,巧為天下第一,締構既成,向其姊子 樊延秊 説之,而外人稀知,莫能傳者。”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陳提督》:“時 陳提督 傑 為中營千總,日夕危坐宮門側,督率工匠締搆,初無怠容。” 清 唐孫華 《修雙鳳關壯缪廟示勸》詩:“締構出 輸般 ,意匠絶摹倣。”
(3).引申為經營構思。 明 宋濂 《四明佛隴禅寺興修記》:“禪師之締搆維勤,其意誠出于此。” 清 黃景仁 《半畝園》詩:“先人此締構,心力亦已殫。”
(4).結構。《周書·武帝紀下》:“締構弘敞,有踰清廟。” 唐 高彥休 《唐阙史·東都焚寺》:“ 東都 聖善寺 締搆甲于天下。” 明 李東陽 《贈固原伯劉公世墓修建記》:“神道之碑,饗祭之堂,培築堅厚,締構閎壯。” 清 黃景仁 《入山至戒壇》詩:“中藏法王宮,締構一何傑。”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今之文字,形聲轉多,而察其締構,什九以形象為本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締構漢語 快速查詢。
“締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ì gòu,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締造與開創
指經營、開創某項事業或基業,常用于描述國家、政權或重大制度的建立。例如:
建造與構造
本義指實際建築行為,如房屋、宮殿的修建。例如:
引申為構思與規劃
可擴展至抽象的經營構思,如文學創作或戰略布局。明代宋濂《四明佛隴禅寺興修記》提到“締構維勤”,即指對寺廟修繕的精心規劃。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締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締”和“構”兩個字組合而成。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1. “締”字的部首是“糸”(絲),它的筆畫數為13。
2. “構”字的部首是“木”(木頭),它的筆畫數為8。
締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簡短,所以“締構”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
繁體字中,締構字在結構上更加複雜,但仍然保留了“締”和“構”兩個基本部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的字體形式,但其基本含義和拼音發音仍然相同。
以下是一個關于締構的例句:
他們通過締構了一個牢固的合作框架。
組詞:締結、締造、構建、結構。
近義詞:組建、建立、形成。
反義詞:瓦解、解構、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