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很白。剌擦,助詞,無義。 元 朱庭玉 《祅神急·雪景》套曲:“睹暮天昏黯黲,望長林白剌擦。”
“白剌擦”是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漢語方言詞彙,主要在中國北方部分地區使用。根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的釋義,該詞通常用于描述物體表面顔色發白且帶有粗糙、不光滑的質感,例如“雪地白剌擦的,晃得人睜不開眼”。
從語義結構分析,“白”指顔色屬性,“剌擦”為疊韻聯綿詞,源自滿語“lacha”(意為斑駁),後在漢語口語中演變為形容粗糙或不平整狀态的拟态詞(《東北官話詞彙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5年)。語言學研究表明,這類AB式重疊詞在北方方言中常通過語音變化強化表意效果,如河北部分地區發音為“bái lā cā”,通過延長尾音增強描述性(《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出版社,2018年)。
該詞的語用特征包含兩方面:客觀描述物體質感時多用于日常對話,如“牆皮掉得白剌擦的”;主觀表達負面評價時則帶有嫌棄意味,如“這饅頭蒸得白剌擦的,看着就沒食欲”(《北方方言口語語料庫》,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20年)。地域分布上,主要見于河北北部、内蒙古赤峰及遼甯西部等曆史上受滿蒙文化影響的區域,與當地自然環境中的風蝕地貌特征存在關聯性(《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2012年)。
“白剌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核心含義:形容物體或景象非常白的狀态。其中“剌擦”為助詞,無實際意義,主要起構詞或語氣輔助作用。例如元代朱庭玉在《祅神急·雪景》中寫道:“望長林白剌擦”,即用此詞描繪雪後樹林的潔白景象。
該詞多見于元曲等古典文學作品,用于寫景。例如描繪雪景時,通過“白剌擦”與“昏黯黲”(昏暗)形成色彩對比,增強畫面感。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作為古漢語詞彙研究或文學賞析的對象。如需查詢更詳細釋義,可參考《漢語辭海》或《滬江線上詞典》等專業辭書。
掰腕子奔精不莊斥遠船舶國籍倒曹彫荒短褲獨院兒反面文章飛謗飛屍馮歡折券風壤割刀共産主義青年團寒兔號諜和衷共濟還年卻老昒霍虎略龍韬堅冰箭漏假譬稽參旌羽極天蟠地恐畏姱嫭枯胾來情柳徑螞蟥鳴驢明眸善睐漠不關心牛高馬大耆定齊眉席晴爽求丐诎強軟叽叽贍富上裝扇聚沈麝十二萬分首尾兩端鼠思逃酒外孫宛藏五土午楹綫闆兒閑深裡縣帥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