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屣相迎”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三國志·魏書·王粲傳》:
東漢名士蔡邕聽聞才子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來訪,匆忙間倒穿鞋子出門迎接,并感歎:“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後常用“倒屣迎賓”“伯喈倒屣”等同義表述。
這一成語不僅展現古人重禮好客的傳統,還隱含“識才愛才”的價值導向。蔡邕身為名士卻對年輕才俊謙遜以待,成為後世推崇的典範。
《倒屣相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對方來臨時主動迎接,并表示謙遜和尊敬。
拆分部首和筆畫:
倒(亻+到,共7畫)屣(山+乍+屍,共9畫)相(木+目,共9畫)迎(辶+仌,共7畫)
來源:
《倒屣相迎》的意思源于古代,起初是指人們在拜訪貴賓時,将鞋子倒着穿着,以表示謙遜和尊敬。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形容拜訪時恭敬的舉動,不再局限于倒着穿鞋的動作。
繁體:
《倒屣相迎》的繁體字是「倒躑相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倒屣相迎》的寫法為「倒躑相迎」。
例句:
他在公司昇任後,對每個下屬都倒屣相迎。
組詞:
倒塌、相互、相片、迎接、迎賓
近義詞:
傾心緻敬、卑身謙遜
反義詞:
驕縱自大、傲慢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