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退缩不前貌。
(2).局促。《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我自任政事,几二十年,每进对,稍忤上意,即蹙蹜不能自容,以是知其伟度矣。”
"蹙蹜"(cù s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指收缩、蜷缩、局促不安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人因恐惧、紧张、寒冷或恭敬而身体蜷缩、行为拘谨的状态。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收缩蜷曲
指身体或肢体因外在压力(如寒冷、恐惧)或内在情绪(如紧张、恭敬)而向内收缩、蜷曲。
例:《汉语大词典》释为“收缩,蜷缩”。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0卷,第267页。
局促不安
引申为行为拘谨、小心翼翼,不敢舒展。
例:《古代汉语词典》注:“形容畏缩不安的样子。”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31页。
《礼记·曲礼上》
“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郑玄注:“局,部分也。蹙蹜,犹局促。”
此处“蹙蹜”与“局促”互训,强调行动受限、恭敬谨慎之态。
来源:《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庄子·外物》
“蹙蹜而登,匍匐而前。”
描述因恐惧或地形险峻而蜷缩身体、小心攀爬的动作。
来源:《庄子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虽罕用于口语,但可见于:
例:王蒙《活动变人形》:“他蹙蹜在墙角,不敢出声。”
来源: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训》(中华书局,1983年重印本)。
释“蹙”为“紧迫”,“蹜”为“小步走”,组合意为“因紧迫而小步畏缩”。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981页。
引《礼记》郑玄注,强调其“恭敬不敢放肆”的礼仪内涵。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930页。
“蹙蹜”是一个融合动作与心理状态的文言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收缩、拘谨的核心语义。其权威性由经典文献及工具书互证,体现了汉语词义的丰富性与历史延续性。
“蹙蹜”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字义拆分
整体含义
两字结合后,“蹙蹜”指人行走时眉头紧皱、神情忧虑且步伐不稳的样子,既描绘外在动作,又暗示内心的不安或烦闷。
使用场景
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用于刻画人物因情绪波动(如忧愁、焦虑)而表现出的肢体语言,例如《论语》中可能用其描述特定情境下的仪态。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但掌握该词有助于理解古籍中的细节描写,增强对传统文化语言的感知。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出处或例句,建议结合权威古籍注释或工具书查阅。
白削报呈胞与冰蚕丝不凿鸧括察阅重出豖豖蠢戾逴荦词意大寒钓家吊查饤座梨恩有重报飞蚁风环雨鬓附化更深寡夫逛厂孤峻合独还应滑移騞然静场居敬老娘家连羣历事卖关子慢傲茂遂面黄肌瘦挠格拿乔癖痼破体破竹之势洽驩谴客骑鲸李清安请愆劝课三岔路上爬生分税俗松柏桃花岩头役我自五洋瞎灯黑火湘汉显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