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光腳;赤腳。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下:“又令小兒玉帶金額,白腳呵唱於其間,恣為嬉戲。”
(2).舊指差役中的未曾正式充役者。 宋 胡太初 《晝簾緒論·差役篇第十》:“若有元係不應充役白腳而近來增置田産、歸併詭挾物力亦當及役,則且差白腳仍為圖揭之坐右,以便閲視。”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三·役法》:“其計較物力,推排先後,流水鼠尾,白腳歇替之差,鄉胥高下其手,而民不憚出死力以争之。”《文獻通考·職役二》:“已充役者謂之批朱,未曾充役者謂之白腳。”
“白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光腳或赤腳
指未穿鞋襪的腳。例如唐代蘇鹗《杜陽雜編》中提到“白腳呵唱于其間”,描述小兒赤腳嬉戲的場景。
差役中的非正式人員
古代指未正式充役的差役。宋代文獻如《晝簾緒論》和《文獻通考》均提到“白腳”與“批朱”(已充役者)相對,用于區分差役身份。
作為成語,“白腳”還可比喻: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和現代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杜陽雜編》《晝簾緒論》等文獻。
白腳(bái jiǎo)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白”和“腳”兩個字組成。
對于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白”的頭,即“白字頭”,而“腳”的部首是“⺍”即“立刀底”。總共有11畫,其中“白”由6畫和“腳”由5畫組成。
白腳一詞的來源比較多樣。一種說法是源于古代西域氐族人群的特征,他們的腳顔色較為白皙。還有一種說法是白腳意指赤腳,因為赤腳行走的人腳底顔色一般較為白,與腳背顔色對比明顯。
在繁體字中,《白腳》一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它将白腳寫成“白爆”。其中,“白”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而“爆”字則是由火和爆兩個部分組成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白腳的例句:
與白腳相關的組詞包括:白皮鞋、白襪子、白鞋、赤腳、光腳等。
與白腳近義詞有:素腳、赤腳、白足等。
與白腳反義詞有:黑腳、靴子、鞋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