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頳肤”。指赤色的外皮或表层。《艺文类聚》卷八六引 晋 张载 《安石榴赋》:“紫房既熟,赬肤自拆。”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二十日﹞拾级上达洞顶,则穹崖削天,左右若青玉頳肤,实出 张公 ( 张公洞 )所未备。”
“赪肤”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ēng fū(注音:ㄔㄥ ㄈㄨ),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基本释义
指赤色的外皮或表层,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物体表面的红色特征。例如《安石榴赋》中“紫房既熟,赬肤自拆”,形容石榴成熟后红色表皮自然裂开的状态。
词源与结构
文献出处
该词可见于:
英文翻译
可译为red outer layer/surface,但需结合具体语境调整。
总结用法
现代使用较少,主要用于古文解析或文学创作中,需注意其色彩指向和比喻性表达。
赪肤(chèng fū)是一个汉字词语,其中“赪”是古代汉语的偏旁部首,读音为“chēng”;“肤”是整个词语的主体部分,读音为“fū”。该词源于古代汉字,并且在现代汉字中仍有使用。
“赪”这个字的偏旁部首是“赤”,它表示与红色相关的意思,通常也表示火、热等。在《康熙字典》中,它的笔画数为7;而“肤”的部首是“⺡”,它表示与皮肤相关的意思,同时也可用来表示类似的含义。在《康熙字典》中,“肤”的笔画数为6。
“赪肤”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赪”常用于形容脸颊和肤色发红的现象,“肤”则指代皮肤。由于“赪肤”这个词在繁体字中没有特定的写法,因此其繁体形式与简体形式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赪肤”这个词通常以相同的写法出现,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字的书写和排版方式有所改变,其写法在一些字体中可能略有不同。
1. 她赪肤如玉,容貌美丽动人。
2. 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他的肤色变得赪肤。
赪春、赪魔、赪江、赪国
近义词:赤面、赤颊、红光满面
反义词:白皙、苍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