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的意思、頓漸的詳細解釋
頓漸的解釋
佛教語。頓悟、漸悟或頓教、漸教的并稱。 隋 慧遠 《維摩義記》卷一:“頓漸雖殊,以其當時受大受處一,是故對斯二人所説為菩薩藏,聖教雖衆不出此二。”《壇經·頓漸品》:“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 能 北 秀 ,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唐 李邕 《嵩嶽寺碑》:“開頓漸者,欲依其根;設戒律者,将攝乎亂。”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周繇》:“悟門洞開,慧燈深照,頓漸之境,各天所賦。”參見“ 頓悟 ”、“ 頓教 ”。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漸的解釋 漸 (漸) à 慢慢地,一點一點地:逐漸。漸進。漸漸。漸次。漸悟。漸冉(逐漸)。防微杜漸。 加劇:疾大漸。 疏導:漸九川。 漸 (漸) ā 浸:漸漬。漸洳(浸濕)。漸染。漸仁摩誼(用仁義之道感化教育
網絡擴展解釋
“頓漸”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佛教義理與漢語語境的演變:
一、佛教術語
-
核心概念
指“頓悟”與“漸悟”(或“頓教”與“漸教”)的并稱,代表兩種不同的修行覺悟路徑。
- 頓悟:指瞬間領悟佛法真谛,如禅宗六祖惠能主張的“明心見性,直了成佛”。
- 漸悟:強調通過長期修行逐步覺悟,如神秀提倡的“時時勤拂拭”。
-
曆史背景
唐代禅宗曾因理念差異引發“頓漸之争”,形成南宗(惠能)與北宗(神秀)的分野。
二、漢語成語
在非宗教語境中,“頓漸”可表示事物發展過程的突然性與漸進性結合,例如描述技能提升或自然變化:“初學書法時進步緩慢,後經名師指點頓漸精進”。
三、詞源解析
- “頓”:含停頓、突然之意(如“頓悟”)。
- “漸”:指逐漸、緩慢(如“漸修”)。
二字組合既體現佛教修行的對立統一,也延伸至對事物變化連續性的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頓漸之争”的典故或具體經典引用,可查閱《壇經·頓漸品》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人的思維或行為逐漸變得敏銳或靈活。它的拆分部首是頁和步,共有14個筆畫構成。《頓漸》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文獻中,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上》。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完全一樣。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頓漸》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一個例句可以是:他經過努力,思維逐漸變得頓漸敏銳起來。與《頓漸》相關的組詞可以是頓時、漸進等。它的近義詞可能有逐漸、漸漸;反義詞可能有猛然、突然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