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筆記的意思、筆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筆記的解釋

[take down] 用筆記錄

詳細解釋

(1).古時稱散文為筆,與韻文相對時,稱筆記。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路粹 、 楊修 ,頗懷筆記之工; 丁儀 、 邯鄲 ,亦含論述之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溫太真 之筆記,循理而清通,亦筆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辭賦極其精深,筆記尤盡典實。”

(2).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的著作體裁。内容大都為記見聞,辨名物,釋古語,述史事,寫情景。其異名則有隨筆、筆談、雜識、劄記等。 魯迅 《且介亭雜文·關于中國的兩三件事》:“燒掉房子的事,據 宋 人的筆記說,是開始于 蒙古 人的。” 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四章三:“現在引 明 人筆記一則為例。”

(3).用筆記錄。亦指聽課、聽報告、讀書時所作的記錄。 魯迅 《故事新編·出關》:“過不多久,就有四個代表進來見 老子 ,大意是說他的話講的太快了,加上國語不大純粹,所以誰也不能筆記。”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三七章:“土改隊員和一些認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認真地記着筆記。” 孫犁 《秀露集·新年為天津團訊作》:“讀完一本書,要作一點筆記,以加深你對這本書的印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筆記"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理解:


一、本義:記錄的動作(動詞性)

指用筆書寫記錄的行為過程。

權威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用筆記錄。”

《辭海》(第七版)補充:“指用筆書寫以留存信息的行為。”


二、引申義:記錄的成果(名詞性)

指通過書寫形成的文字内容,常見形式包括:

  1. 學習筆記:課堂、閱讀中的重點摘錄與心得(如學生課堂筆記)。
  2. 研究劄記:學者對文獻、實驗的整理與分析(如錢鐘書《管錐編》)。
  3. 隨筆記錄:日常事務的備忘條目(如工作待辦清單)。

    權威溯源:

    《漢語大詞典》指出:“筆記”作為名詞時,特指“聽課、讀書或觀察時所作的記錄”,其形式可系統亦可零散。


三、文體類别(特殊名詞)

指一種以自由筆觸記錄見聞、考辨知識的文體,盛行于唐宋,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特點包括:


文化小貼士

“筆記”的載體隨時代演變:從竹簡、紙張到現代電子文檔,但其核心功能——輔助記憶與知識沉澱——始終未變。當代“數字筆記”工具(如思維導圖、雲筆記)延續了這一傳統需求。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4. 中華書局編輯部. 《中國文體學通典》. 中華書局, 2018.

網絡擴展解釋

“筆記”一詞在中文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文字記錄
    最常見的含義是用文字記錄信息的行為或成果。例如:

    • 學習場景:學生聽課時記錄的課堂重點(如公式、知識點);
    • 工作場景:會議中摘錄的讨論要點或待辦事項;
    • 閱讀場景:讀書時标注的感想或摘抄(俗稱“讀書筆記”)。
  2. 文體形式
    指一種以隨筆、劄記為主的文學體裁,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 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記錄了曆史轶事和社會風俗;
    • 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以志怪故事聞名。
  3. 工具與載體
    可指代記錄所用的實體或數字工具:

    • 傳統形式:筆記本、便籤紙;
    • 現代形式:電子筆記軟件(如印象筆記、OneNote)、手寫平闆等。
  4. 引申含義
    在特定語境中還可表示:

    • 記憶輔助:如“靠筆記複習”指通過記錄内容幫助記憶;
    • 創作草稿:作家、藝術家的靈感速寫或初稿(如達芬奇的科學筆記)。

詞源解析
“筆”指書寫工具,“記”意為記錄,組合後強調通過書寫留存信息的行為。這一概念貫穿古今,從竹簡刻字到數字雲端存儲,本質始終是“信息的捕捉與整理”。

若需了解筆記方法(如康奈爾筆記法、思維導圖),或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筆記案例,可提供進一步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奧藏苯甲酸标鮮逼綽刀子避心不可方物不知死活才人書會辰尾觸禍帶歲短價妒嫉剟取督整鵝黃囮頭飛鵲鏡忿塞拊掌冠蓋海垂荒馑黃門護行夾心驚帆金珂九曲珠句押客人曠朗兩司臨池攏家論難鬘花面譽背非磨臍佞辯咆哮西風輕鮮請引顴輔鵲石三徽深秋石碌受藏首章殊說損壞田躺僞媮吳關鄉巴仙路小拍闆轄治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