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夏的意思、方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夏的解釋

指中國,華夏。與“四夷”相對。《書·武成》:“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後漢書·董卓傳贊》:“方夏崩沸,皇京煙埃。” 李賢 注:“方,四方;夏,華夏也。” 宋 秦觀 《代賀皇太妃受冊表》:“舉令典於宮闈,溢歡聲於方夏。”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上》:“方夏之族,自 科派利 考見石刻,訂其出於 加爾特亞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夏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中國、中原地區或華夏疆域,常見于古代文獻與典章之中。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化背景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

一、詞典釋義

  1. 泛指華夏地區

    據《漢語大詞典》,“方夏”指華夏所居之地,即古代中國的核心區域。如《後漢書·班固傳》載:“光宅宇宙,綏靜方夏”,此處“方夏”即指國家疆土。

    《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闡釋:“方”有“四方”之意,“夏”為“華夏”簡稱,二字結合特指中原文明覆蓋的廣袤土地。

  2. 禮儀文明的象征

    在《尚書·武成》中“誕膺天命,以撫方夏”的記載中,“方夏”被引申為受禮樂制度教化的文明區域,區别于周邊未開化之地,體現華夏中心觀。

二、文化意涵

“方夏”一詞承載着古代中國的天下觀與文化認同:

三、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文獻中,“方夏”多見于曆史研究、古籍譯注及文化論述中,用以指代傳統中國的文明空間。例如在闡釋“華夏”概念時,學者常溯源至“方夏”以說明其地理與文化雙重屬性。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9年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3. 《尚書譯注》,李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網絡擴展解釋

“方夏”是一個具有曆史感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方夏”指代中國或華夏地區,與“四夷”(古代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統稱)相對。該詞常見于古籍中,用于強調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二、詞源與曆史用例

  1. 《尚書·武成》記載:“誕膺天命,以撫方夏”,意為周武王承受天命,安撫華夏地區。
  2. 《後漢書·董卓傳贊》提到:“方夏崩沸,皇京煙埃”,李賢注:“方,四方;夏,華夏也”,進一步明确其指代範圍。
  3. 宋代秦觀在《代賀皇太妃受冊表》中寫道:“溢歡聲於方夏”,此處“方夏”仍指中原文明覆蓋的區域。

三、延伸用法


四、其他相關

建議需要深入考據時,可參考《尚書》《後漢書》等原典,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布施才人差次超次撤點琤淙絺繪恥愧侈僞春牛圖詞條從刑麤璺電動頓峙凡爾丁霏霙奮髯骨骾國使雇讬黃鐘毀棄寰瀛婚會禍隙緘保嬌冶解剖室金鼙久坐必有一禅空桑流溢鸾步落花媒人蓩蓩面龐末都陌上人拟抵捏訣般遊袍杖平谳穹谷期質三壤沈碧神農氏神施鬼設事守衰齡私辰肆縱韬旗橦布委從韋帶溫度杇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