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毀棄的意思、黃鐘毀棄的詳細解釋
黃鐘毀棄的解釋
比喻賢才不用。《楚辭·蔔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朱熹 集注:“黃鐘,謂鐘之律中黃鐘者,器極大而聲最閎也。瓦釜,無聲之物。雷鳴,謂妖怪而作聲如雷鳴也。”亦作“ 黃鐘長棄 ”、“ 黃鐘毀棄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葉生》:“公一日謂生曰:‘君出餘緒,遂使孺子成名。然黃鐘長棄奈何!’”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下:“噫,鼠輩鴟張,其若是哉。黃鐘毀棄,瓦缶雷鳴,蠢茲麼麼,毒害乃爾!”亦省稱“ 黃鐘毀 ”。 郭沫若 《蜩螗集·詠史》:“雷鳴瓦釜黃鐘毀,做到黃鐘願亦償。”
見“ 黃鐘毀棄 ”。
詞語分解
- 黃鐘的解釋 亦作“黃鐘”。.古之打擊樂器,多為廟堂所用。 唐 張說 《大唐祀封禅頌》:“撞黃鐘,歌大呂,開閶闔,與天語。” 明 宋濂 《鳳陽府新鑄大锺頌》:“ 濂 聞先王之世,金部有七,黃鐘乃樂之所自出,而景
- 毀棄的解釋 毀壞抛棄他已毀棄了他的前任的良好功業詳細解釋毀除,抛棄。《楚辭·蔔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宋 秦觀 《清和先生傳》:“先生既失寵,其交遊往往謝絶,甚者至於毀棄素行,以賣直自售。” 清 龔
專業解析
黃鐘毀棄
一、語義解析
“黃鐘毀棄”為漢語成語,結構為主謂式,本義指古代貴重的青銅編鐘樂器“黃鐘”被毀壞廢棄,引申為賢能之士遭貶斥或珍貴事物被棄置。
- 黃鐘:古代十二律之首,象征最莊嚴、正統的音律,常以青銅鑄造,代表廟堂雅樂的核心樂器(《漢語大詞典》)。
- 毀棄:摧毀廢棄,含主動破壞與被動忽視雙重含義(《現代漢語詞典》)。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戰國·楚·屈原《楚辭·蔔居》: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此處屈原以“黃鐘”(喻賢才)被毀、“瓦釜”(喻小人)喧鬧的對比,抨擊楚國政治黑暗、賢愚颠倒的社會現實。
三、現代用法與引申義
- 批判社會不公:指代人才被埋沒、庸才當道的現象,如學術界的劣币驅逐良币。
- 文化象征意義:引申為傳統精華遭破壞(如文物損毀、非遺失傳),或價值觀扭曲(如流量明星取代實力派)。
- 情感色彩:含強烈貶義,暗含對權威消解、正道衰微的憤懑與警示。
四、權威典籍佐證
-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語文出版社)強調其“以器物喻人事”的修辭特征。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黃鐘”在先秦禮樂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強化了成語的批判力度。
五、例證
“公司高管任人唯親,緻使技術骨幹紛紛離職,正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象。”
參考資料
- 屈原《楚辭·蔔居》(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黃鐘毀棄”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蔔居》,常用來比喻賢才不被重用或正音遭到摒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黃鐘(古代音律中最大、音調最洪亮的樂器)被毀壞抛棄。
- 比喻義:指有德有才的人遭受排擠,而庸碌之輩卻占據高位。
出處與背景
- 原文引用:
《楚辭·蔔居》中寫道:“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此處通過對比“黃鐘”(象征賢士)與“瓦釜”(象征小人),諷刺社會黑白颠倒的現象。
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
主謂式結構,多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例句:
- “明朝末年,黃鐘毀棄,小人當道,亡國是必然的結果。”
- 可用于批評用人不公或價值混亂的語境,如“企業若黃鐘毀棄,人才流失将難以避免”。
相關擴展
- 近義詞:明珠暗投、懷才不遇
- 反義詞:瓦釜雷鳴(與“黃鐘毀棄”形成鮮明對比)
- 文化内涵: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德才兼備者應受重視”的價值觀。
“黃鐘毀棄”不僅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成語,更承載了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批判。它提醒人們應重視人才、明辨是非,避免因價值錯位導緻資源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
愛火白薇柏脂背黑鍋标底璧帶參谪長庑差忒撤毀調益地丑力敵東海撈針符彩橫看洪荒之力谏詞降民記裡鼓車緊洞洞救奢糾正巨雀來哚蠟撚兩虎相鬥茫诏面見瞑色命祀鳥羅骈複淺尠歉仄巧媚青春萬歲窮拉拉戚戚具爾然眉睿旨如意珠殺掠閃錯神話故事沈緻諟正霜锷庶蠱似類天童寺罔措微露穩疾吳關降龍纖疏憲天禊寳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