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方丘的意思、方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方丘的解释

古祭地祇之坛。《晋书·武帝纪》:“并圜丘、方丘於南北郊,二至之祀合於二郊。” 宋 王安石 《议郊祀坛制》:“天阳而动,地阴而静,故祭於泽中之方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方丘在汉语中主要有三重含义,分别源自古代礼制、风水堪舆及文学象征:

一、古代祭祀地祇的方形祭坛

指古代帝王祭祀地神(后土)的方形高台,与祭天的圆形“圜丘”相对应。《周礼·春官·大司乐》明确记载“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表明其形制取“天圆地方”之意,象征大地。方丘多建于都城北郊,仪式庄严,体现古人对土地的崇拜。清代《大清会典》亦详载其建筑规制与祭祀流程。

二、风水学中的地形术语

在堪舆理论中,“方丘”指四周略高、中央平坦如台状的方形地块。《地理人子须知》称此类地形“藏风聚气”,属吉壤,宜建宅或葬坟,如徐善继所述:“方丘若台,气蓄其中,主子孙昌炽”。

三、文学意象中的“地方”隐喻

古典诗文常以“方丘”代指疆域或乡土,如明代宋濂《燕书》中“裂方丘而分之”,喻指分割领土。此用法强调地理空间的方正属性,承载文化归属感。


拓展知识

“方丘”与“圜丘”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祭祀体系的核心空间符号。《礼记·祭义》云:“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也;社之祭也,大报地而主阴也”,二者分别对应阴阳哲学观念,成为传统礼制建筑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钦定大清会典·礼部》(乾隆武英殿刻本)
  3. 徐善继《地理人子须知》(明万历刻本)
  4. 宋濂《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影印本)
  5.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

网络扩展解释

“方丘”是古代祭祀地神的方形祭坛,具有以下特点:

  1. 基本含义
    指古代用于祭祀地祇(地神)的方形祭坛,与祭天的圜丘(圆形)相对应。根据《晋书·武帝纪》记载,方丘通常位于都城南郊,冬至与夏至的祭祀活动分别在圜丘和方丘举行。

  2. 形制与象征意义
    方丘为方形结构,象征"地方"之说,符合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选址多在低洼的泽中,因《周礼》注疏提到"因下以事地,故于泽中",通过地理特征强化祭祀的阴阳属性——地属阴,故祭坛置于低处。

  3. 历史记载
    宋代王安石在《议郊祀坛制》中强调:"天阳而动,地阴而静,故祭于泽中之方丘",进一步阐释了祭祀场所与自然属性的关联。晋代已形成南北郊分设圜丘、方丘的祭祀体系。

  4. 字义解析

    • 方:既指方形结构,也含正直、方位等引申义
    • 丘:原指土山,此处特指人工筑造的祭祀高台

需查看完整文献可参考《晋书》《周礼》注疏及王安石相关著述。

别人正在浏览...

棒客编类冰销雾散裁决彩战牀闼传受垂暮出卖风云雷雨逮累鼎食鸣钟东阳守斗色争妍黩烦惇谨封印福份伏落干笃红一字监房稽迟疾瘯计功井井有绪酒疯子轲虫狂傲拉稀丽物蛮花鲇缘竹剽贼钱号摖鬼啓蒙运动曲降取乱侮亡诎要桡腘三国演义上陈上根大器舍己芸人豕牢石萝事衷手眼通天霜树水堂数往知来桃红柳绿傝茸它时推奬外舅文画无生乡歙钵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