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敦行的意思、敦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敦行的解釋

笃行。《逸周書·小明武》:“敦行王法,濟用金鼓。” 明 歸有光 《平和李氏家規序》:“君從 晉江 蔡介夫 先生受學,敦行古道。”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種德》:“﹝ 張映葵 ﹞好學能文,敦行不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敦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ūn xíng,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義分解

    • 敦:意為“敦促”“勉勵”,也指厚道、誠懇。
    • 行:指行動、實踐,或指品德行為。
      合起來即為“勉力踐行”,強調知行合一。
  2. 核心含義
    指通過實際行動踐行道德準則,體現為腳踏實地、勤勉務實的作風,反對空談。


二、出處與引申

  1. 古籍溯源
    源自《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意為君子應廣博學識、謙遜待人,并勉力行善。
    另見《逸周書·小明武》等典籍,如“敦行王法”,表示踐行國家法度。

  2. 深層内涵

    • 道德踐履:強調将知識轉化為行動,注重品德修養與實踐的統一。
    • 務實精神:與“坐而論道”相對,倡導實幹而非空談。

三、應用場景

  1. 個人修養
    用于形容人品行端正、言行一緻,如“敦行不怠”(《履園叢話》)。
  2. 教育激勵
    常作為校訓或格言,如“敦行緻遠”,鼓勵踏實行動以達成長遠目标。
  3. 姓名寓意
    作為名字時,象征誠懇、堅韌,寓意勤勉持家與事業有成。

四、相關成語

“敦行”既是對行動的倡導,也是對品德的追求,融合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敦行(dūn xíng)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是恭敬舉止、行為端正。它的拆分部首是彳(chì)和行(xíng),彳表示“步行”,行表示“走、行走”。敦行的筆畫共有10畫。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由古代的士人引用文獻上的美德來形容稱贊别人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敦行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根據現代的字書記載,敦行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以下是敦行的例句: 1. 他平日裡敦行禮節,深受大家的尊敬。 2. 做人要懂得敦行,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 敦行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敦實(dūn shí)、敦厚(dūn hòu)等等。 在近義詞方面,敦行的意思接近于恭敬、謹慎、莊重。 而反義詞方面,敦行的意思與粗魯、輕浮、不端正相對。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