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在軍中,可以不受君命約束,便宜行事。語本《孫子·九變》:“君命有所不受。” 曹操 注:“苟便於事,不拘於君命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 曰:‘臣既已受命為将,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三折:“你豈不聞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亦作“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史記·魏公子列傳》:“ 侯生 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的經典表述,其核心含義是将領在軍隊指揮作戰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決策,不必完全遵循君主的命令。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孫子兵法》起源
該思想最早源于《孫子·九變篇》的“君命有所不受”,強調将領應根據戰場變化調整策略。曹操注解為:“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即若對戰局有利,可不受君命束縛。
《史記》中的記載
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引用此句:“臣既已受命為将,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進一步将這一原則與名将孫武的事迹結合,強化其權威性。
軍事自主權
古代戰場信息傳遞滞後,君主無法實時掌握戰況,因此需賦予将領臨機決斷的權力,避免因僵化執行命令而贻誤戰機。例如,地形變化、敵軍突襲等突發情況,均需将領快速反應。
“便宜行事”的實踐
該原則并非否定君主權威,而是強調将領應基于專業判斷靈活應對,以勝利為目标。如《孫子》提到“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即取舍需以大局為重。
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差異
“在軍”指将領已親臨戰場指揮,而“在外”更強調地理距離的阻隔,兩者本質均體現對将領自主權的認可。
現代應用
這一思想可引申為專業領域内應尊重執行者的決策權,尤其在緊急或複雜情境下,層級過度的幹預可能導緻效率低下。
該原則并非鼓勵将領違抗君主,而是以“利國、利軍”為前提。若将領濫用權力謀私,則可能被視為叛變。因此,其適用範圍需結合具體情境判斷。
這一成語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智慧中對“權變”的重視,既是對将領能力的信任,也反映了戰争複雜性的客觀需求。
《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将軍在軍中,對君主的命令有時候可以不予理會或不完全執行。
拆分部首和筆畫:将(寸+小)在(土+火)軍(冖+冖)君(君+口)命(口+十+心)有(月+土)所(戶+手)不(一+白)受(又+口)。
來源: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的曆史背景。古代将軍擁有強大的武力和影響力,在軍隊中享有較高的聲望和地位。有時候他們可能不會完全服從君主的命令,而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決策來行動。
繁體寫法: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古時候漢字寫法: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例句:他是一位将軍,對于君主的命令有所不受,憑借自己的判斷來指揮軍隊。
組詞:将帥、将才、軍隊、命令。
近義詞:專橫跋扈、不屈不撓。
反義詞:順從、聽命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