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亡;逃遁。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 韓約 、 馬超 ,逋逸迸脫,走還 涼州 。”《舊五代史·漢書·趙思绾傳》:“ 思綰 等比是 趙在禮 禦士,本不刺面, 景崇 、 齊藏珍 既至 京兆 ,欲令文面,以防逋逸。”
(2).指逃遁者。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又旁布奇兵箐外,以截逋逸。”
(3).怠惰安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師必博究精微,貫窮玄奧,示之大義,導以微言,提撕善誘,彫朽勵薄。若乃識量通敏,志懷逋逸,則拘縶反關,業成後已。”
“逋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部古籍用例及權威辭書解釋如下:
逃亡;逃遁
指人或群體逃離原處、躲避責任或追捕。例如:
指逃遁者
引申為逃亡的人或群體。例如:
怠惰安逸
表消極的生活态度,即懶惰貪圖享樂。例如:
補充說明: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出現,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研究。如需具體例句或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
逋逸(bū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逋”和“逸”兩個部分組成。
“逋”的部首是“辵”,總計8畫;“逸”的部首是“辶”,總計10畫。
“逋逸”在《說文解字》中有提及,意思是逃跑或隱居。意味着擺脫束縛、追尋自由。
繁體字“逋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據了解,古時候《說文解字》中對“逋逸”這個詞的解釋是“使人難尋而遠去,奔走不定也”。古代人們在寫作時,可能會采用古文的表達方式,不過具體的寫法需要進一步查考。
1. 他逋逸到外地,再也沒有回家。
2. 這首歌曲帶給人們一種逋逸自由的感覺。
逋逸無停、逋逸翩翩、逋逸無蹤
逍遙、跋涉、逃離、逸去
束縛、囚禁、停留、受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