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剽略的意思、剽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剽略的解釋

(1).劫掠。《後漢書·西南夷傳·邛都》:“燔燒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積,千裡無人。”《明史·丁瑄傳》:“ 茂七 遂大剽略,僞稱 剷平王 ,設官屬。”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詩:“剽略斬亂軍,掩面對之泣。”

(2).猶抄襲。 宋 蘇轍 《進策·民政上》:“士大夫為聲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記問之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剽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掠奪、搶劫、劫掠,特指以武力強行奪取財物或人口的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釋義

二、 出處與古籍用例 “剽略”一詞在古代史書、文獻中較為常見,多用于描述戰亂、邊患或盜匪活動:

  1. 《後漢書·西羌傳》: “滇零等自稱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種,衆遂大盛,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寇鈔三輔,斷隴道。湟中諸縣粟石萬錢,百姓死亡不可勝數。朝廷不能制,而轉運難劇,遂诏骘還師,留任尚屯漢陽,為諸軍節度。朝廷以鄧太後故,迎拜骘為大将軍……時羌複攻褒中,漢中太守鄭勤移屯褒中,軍營久出無功,有廢農桑,乃诏任尚将吏兵還屯長安。罷遣颍川、汝南将士,更置京兆虎牙都尉于長安,扶風都尉于雍,如舊制。時羌複攻褒中,鄭勤欲擊之。主簿段崇谏,以為虜乘勝,鋒不可當。勤不從,出戰,大敗,死者三千餘人,段崇及門下史王宗、原展以身扞刃,與勤俱死。于是徙金城郡居襄武。任仁戰累敗,而兵士放縱,檻車征詣廷尉诏獄死。段禧病卒,複以前校尉侯霸代之,遂移居張掖。五年春,任尚坐無功征免。羌遂入寇河東,至河内,百姓相驚,多奔南度河。使北軍中候朱寵将五營士屯孟津,诏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羌既轉盛,而緣邊二千石、令、長多内郡人,并無守戰意,皆争上徙郡縣以避寇難。朝廷從之,遂移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時連旱蝗饑荒,而驅蹙劫略,流離分散,隨道死亡,或棄捐老弱,或為人仆妾,喪其太半。”(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 此段雖未直接出現“剽略”,但描述了羌人“寇鈔”、“劫略”的行為,其意與“剽略”相通,是理解該詞曆史背景的重要語境。
  2. 《宋書·索虜傳》: “虜大衆…自率大衆南寇,所過郡邑,赤地無馀,春燕歸,巢于林木。”(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 – 描述北方遊牧民族南侵時“剽略”造成的破壞景象。
  3. 《資治通鑒》: 多處記載戰亂時期軍隊或盜匪“剽略”地方的事件。

三、 用法與辨析

四、 現代使用 “剽略”作為古語詞,在現代漢語日常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籍閱讀、文言文寫作或引用古籍的語境中。理解其含義對于閱讀古代文獻至關重要。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權威語文工具書,對“剽略”有明确釋義和古籍書證收錄。
  2.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的大型辭書,注重探求詞義本源及曆史演變,是查詢“剽略”等古語詞的權威來源。
  3.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出版,收錄古代文獻中常用詞語,提供釋義和例句,是學習研究古漢語的重要工具書。
  4. 《後漢書》、《宋書》、《資治通鑒》等古籍原文: 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社的點校本是研究曆史詞彙最直接的原始文獻依據。
  5.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出版,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力主編,對古漢語常用字詞有精當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剽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iāo lüè,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劫掠
    指通過暴力手段搶奪財物或侵犯他人權益。該義項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 《後漢書·西南夷傳》提到“剽略百姓”,描述戰亂中對平民的掠奪行為。
    • 清代吳偉業詩句“剽略斬亂軍”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2. 抄襲
    指未經許可竊取他人文字或創作成果。例如宋代蘇轍在《進策》中批評“士大夫為聲病剽略之文”,強調對學術不端的譴責。

二、補充說明

三、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現代法律定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知識産權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卬卬倍價避人耳目碧蘂碧虛鼻子管陳情表純密惙然怠慠地羅滴水成河對命風起雲湧高醫公羊關言龜貨庋間憨戆幻塵鲛龍腳腕子交嘴雀嫁人棘蘿金鐎誇末力鈞勢敵伶倫六列六章麗雅隆振露頭呂硯妙氣末耐何毬路帶棄卧齊希特人地生疏三常掃地無餘砂顆山杯設賞失喪石鐘山霜毳思莼算數天庫塗柑微不足道位極人臣香火情諧捷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