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劫掠。《後漢書·西南夷傳·邛都》:“燔燒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積,千裡無人。”《明史·丁瑄傳》:“ 茂七 遂大剽略,僞稱 剷平王 ,設官屬。”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詩:“剽略斬亂軍,掩面對之泣。”
(2).猶抄襲。 宋 蘇轍 《進策·民政上》:“士大夫為聲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記問之學。”
“剽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iāo lüè,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劫掠
指通過暴力手段搶奪財物或侵犯他人權益。該義項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抄襲
指未經許可竊取他人文字或創作成果。例如宋代蘇轍在《進策》中批評“士大夫為聲病剽略之文”,強調對學術不端的譴責。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現代法律定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知識産權相關文獻。
剽略是一個意思可以表達“抄襲”、“侵犯”之意的漢字。該詞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刀”和“15”。來源于古漢語,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擅自使用他人的作品、知識或財産。具體來說,剽略指的是利用别人的成果或勞動,而沒有經過合法授權或付出回報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剽略寫作“剽掠”,其含義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剽略的形狀可能與現代寫法不盡相同,但其基本意義保持一緻。
1. 他被指控剽略了一位作家的小說,引發了版權糾紛。
2. 這家公司剽竊了競争對手的創新技術,導緻了法律糾紛。
剽竊、剽竊狂、剽竊罪、剽竊者、剽竊行為
抄襲、盜用、竊取、侵權
原創、創作、創新、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