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略的意思、剽略的详细解释
剽略的解释
(1).劫掠。《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燔烧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积,千里无人。”《明史·丁瑄传》:“ 茂七 遂大剽略,伪称 剷平王 ,设官属。”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剽略斩乱军,掩面对之泣。”
(2).犹抄袭。 宋 苏辙 《进策·民政上》:“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
词语分解
- 剽的解释 剽 ā 抢劫,掠夺:剽掠。剽窃。剽袭。剽贼。 轻捷:剽悍。剽轻。剽疾。 笔画数:; 部首:刂; 笔顺编号:
- 略的解释 略 大致,简单,不详细:大略。简略。粗略。略微。略有所闻。略知一二。 省去,简化:省略。忽略。其余从略。 简要的叙述:史略。要略。事略。 计谋:方略。策略。战略。 抢,掠夺:侵略。攻城略地。 详 笔
专业解析
“剽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掠夺、抢劫、劫掠,特指以武力强行夺取财物或人口的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释义
- 本义: 武力抢夺,劫取财物。
- 侧重于使用暴力或武力手段强行夺取他人或他处的财物、资源。
- 例如:“贼寇剽略乡里,百姓苦不堪言。”(盗贼抢劫乡里,百姓生活困苦。)
- 引申义: 掳掠人口。
- 除了财物,也常指掳掠人口作为奴隶或劳力。
- 例如:“匈奴南下,剽略边民。”(匈奴南下,掳掠边境百姓。)
- 核心概念: 都包含非法、暴力、强行夺取的意味,是古代文献中描述战争、动乱或盗匪行为时的常用词。
二、 出处与古籍用例
“剽略”一词在古代史书、文献中较为常见,多用于描述战乱、边患或盗匪活动:
- 《后汉书·西羌传》: “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朝廷不能制,而转运难剧,遂诏骘还师,留任尚屯汉阳,为诸军节度。朝廷以邓太后故,迎拜骘为大将军……时羌复攻褒中,汉中太守郑勤移屯褒中,军营久出无功,有废农桑,乃诏任尚将吏兵还屯长安。罢遣颍川、汝南将士,更置京兆虎牙都尉于长安,扶风都尉于雍,如旧制。时羌复攻褒中,郑勤欲击之。主簿段崇谏,以为虏乘胜,锋不可当。勤不从,出战,大败,死者三千余人,段崇及门下史王宗、原展以身扞刃,与勤俱死。于是徙金城郡居襄武。任仁战累败,而兵士放纵,槛车征诣廷尉诏狱死。段禧病卒,复以前校尉侯霸代之,遂移居张掖。五年春,任尚坐无功征免。羌遂入寇河东,至河内,百姓相惊,多奔南度河。使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羌既转盛,而缘边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朝廷从之,遂移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太半。”(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 此段虽未直接出现“剽略”,但描述了羌人“寇钞”、“劫略”的行为,其意与“剽略”相通,是理解该词历史背景的重要语境。
- 《宋书·索虏传》: “虏大众…自率大众南寇,所过郡邑,赤地无馀,春燕归,巢于林木。”(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 – 描述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时“剽略”造成的破坏景象。
- 《资治通鉴》: 多处记载战乱时期军队或盗匪“剽略”地方的事件。
三、 用法与辨析
- 词性: 动词。
- 语境: 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上的战争、叛乱、盗匪活动或外族入侵等暴力夺取行为。
- 同义词: 劫掠、掠夺、抢掠、寇钞、剽掠、剽窃(“剽窃”在现代汉语中专指抄袭,但在古代也有抢夺义)。
- 辨析:
- 剽略 vs 剽窃: 在现代汉语中,“剽窃”专指抄袭他人作品,而“剽略”则指武力掠夺,含义不同。但在古代,“剽窃”有时也通“剽劫”,有抢夺义。
- 剽略 vs 掠夺: “掠夺”是现代常用词,含义与“剽略”基本相同,但“剽略”更具文言色彩和历史语境。
四、 现代使用
“剽略”作为古语词,在现代汉语日常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古籍阅读、文言文写作或引用古籍的语境中。理解其含义对于阅读古代文献至关重要。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权威语文工具书,对“剽略”有明确释义和古籍书证收录。
-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的大型辞书,注重探求词义本源及历史演变,是查询“剽略”等古语词的权威来源。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古代文献中常用词语,提供释义和例句,是学习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 《后汉书》、《宋书》、《资治通鉴》等古籍原文: 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社的点校本是研究历史词汇最直接的原始文献依据。
-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出版,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主编,对古汉语常用字词有精当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剽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piāo lüè,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劫掠
指通过暴力手段抢夺财物或侵犯他人权益。该义项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 《后汉书·西南夷传》提到“剽略百姓”,描述战乱中对平民的掠夺行为。
- 清代吴伟业诗句“剽略斩乱军”也体现了这一含义。
-
抄袭
指未经许可窃取他人文字或创作成果。例如宋代苏辙在《进策》中批评“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强调对学术不端的谴责。
二、补充说明
- 古今用法差异:古代“剽略”多指武力掠夺,而现代更侧重“抄袭”含义,但使用频率较低,常被“剽窃”替代。
- 相关词语:
- 剽掠:与“剽略”音近,但更强调暴力抢夺(如“剽掠人物”)。
- 剽窃:现代常用,特指抄袭他人作品。
三、例句参考
- 劫掠义:“燔烧邑郭,剽略百姓”(《后汉书》)。
- 抄袭义:“治苟且记问之学,剽略成文”(宋·苏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现代法律定义,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知识产权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存并发草缏城柴承兴出火珠篡伪村煞荡然无存丹心谱得壹谛认断口匪匪翼翼冯宫负儋俯允膏泉勾兑果木还诲合拍皇地祇湖荡晦闇鹘伶声嗽祸因恶积讲命艰难玉成荆聂进克矿山隶籍灵虵吏士鸾姿凤态路绝人稀荦荦绵羢目无余子眤洽濆溢骈合鬝头请便卿辅诎胜热嘈嘈乳洞入己缮生深诣释警搜逻田子铁例通说无底藏小日月庄稼消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