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章名。九夏之一。《周禮·春官·锺師》:“鐘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 鄭玄 注:“四方賓來,奏《納夏》。”
“納夏”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進行說明:
古樂章名(主流解釋)
根據《周禮·春官·锺師》記載,“納夏”是周代“九夏”樂章之一,用于迎接四方賓客的禮儀場合。九夏包括《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等,不同樂章對應不同儀式場景,如《納夏》專用于接待外賓。
農業稅收制度(需謹慎參考)
另有少數資料提到“納夏”是古代夏季征收的農業稅,涵蓋糧食、布匹等實物稅。但此解釋僅見于個别來源,且未在其他文獻或權威詞典中得到廣泛印證,可能與“夏稅”概念混淆,需進一步考證。
補充說明
《納夏》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腥臭”的味道。納夏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有強烈腥臭味的事物。
《納夏》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纟”和“夏”。它總共有8個筆畫。
《納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語言。在古代,人們對腥臭味往往有比較獨特的表達方式。而“納夏”正是其中之一。
《納夏》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納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納夏》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是「納昌」。
1. 這塊魚肉納夏撲鼻,讓人根本無法入口。
2. 這間房子陳舊潮濕,空氣中彌漫着一股納夏的味道。
納夏之外,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
1. 納悶:指感到疑惑或不解。
2. 納涼:指在夏季躲避炎熱,享受涼爽的環境。
3. 納涼席:用以避暑的涼席。
納夏的近義詞有:
1. 臭:形容腥臭、惡臭。
2. 難聞:形容味道令人不舒服,有異味。
納夏的反義詞是:
1. 芳香:形容香氣濃郁、芬芳宜人。
2. 香豔:形容氣味芳香、香氣撲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