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shamed into anger;fly into a shameful rage] 因惱恨和羞慚而發脾氣
因煩惱羞愧到了極點而發怒。《官場現形記》第六回:“﹝ 王協臺 ﹞射完之後,照例上來屈膝報名,那撫臺見是如此,知道 王協臺 有心瞧他不起,一時惱羞成怒。” 冰心 《去國·斯人獨憔悴》:“那排長惱羞成怒,拿着槍頭的刺刀,向哥哥的手臂上紮了一下。”亦作“ 惱羞變怒 ”。《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回:“ 冒得官 見他如此的説法,不禁惱羞變怒,喝令左右:‘替我趕他出去!’”
“惱羞成怒”應為“惱羞成怒”的筆誤。該成語的正确寫法及解釋如下:
惱羞成怒 讀音:nǎo xiū chéng nù
含義 指因羞愧到極點而轉為發怒的狀态。常用于描述某人因被揭短、受挫或意識到自身錯誤後,因無法承受心理落差而情緒失控。
結構解析
典型用法
他被當衆指出數據造假後,頓時惱羞成怒,摔門而去。
近義對比
反義表達
文學例證 《官場現形記》第六回曾用此詞描寫人物因受賄被揭發後的激烈反應,體現其面子文化背景下的典型心理。
建議:使用該成語時需注意對象關系,避免激化矛盾;若自身出現類似情緒,可通過深呼吸等技巧平複心境。
《惱羞成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因為感到羞愧或尴尬而變得憤怒或暴躁。
《惱羞成怒》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心、羊、手;總計14個筆畫。
《惱羞成怒》最早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形容韓信在楚漢相争中,由于被人指責忿忿不平,改變一貫溫順謙遜的性格,變得暴躁易怒。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運用到其他情境中,用來形容因為羞愧而表現出憤怒的行為。
《惱羞成怒》的繁體字為「惱羞成怒」。
古代《惱羞成怒》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在大家面前出了一個丑,當衆被嘲笑後,他立刻惱羞成怒地離開了。
憤怒、暴躁、尴尬、羞愧、溫順、謙遜。
憤懑、惱怒、發怒。
冷靜、平和、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