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偶。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漢書注》:“古文‘偶’、‘寓’通用,木寓,木偶也……古人用以事神及送死,皆木偶人、木偶馬;今人代以紙人紙馬。”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呂超墓出土吳郡鄭蔓鏡考》:“又聞 越 竟鉛泉,時或出土,而鉛竟甚為希有;蓋鉛錫事本非宜,而此則窀夕所用,故猶芻靈木寓,象物斯足,不復幽涷三商與。”
“木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ù yù,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字面解釋
“木寓”指代木制的人偶或馬偶,主要用于古代祭祀、喪葬等儀式。例如,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漢書注》中提到:“古文‘偶’‘寓’通用,木寓,木偶也……古人用以事神及送死,皆木偶人、木偶馬。”
魯迅的文獻中也提到“刍靈木寓”,即用草木或木材制作的陪葬品。
曆史演變
早期多用木偶,後逐漸被紙人紙馬替代,反映了喪葬習俗的變遷。
比喻義
在文學語境中,“木寓”可比喻言辭或文章含蓄且意義深遠,需讀者深入思考才能理解。例如,形容詩詞、散文中隱藏的智慧與思想。
使用場景
多用于評價文學作品,強調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日知錄》或現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木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以木頭作為居所或住所。它形容人們過着簡樸的生活,以質樸、淳樸為主。
《木寓》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寸”,其中“木”的筆畫數為4,而“寸”的筆畫數為3。
《木寓》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由于生活水平相對較低,人們的居住條件非常簡陋。有些人為了能夠有一個住所,選擇在山林之間建造一個木頭的小屋。這種簡樸的居所被人們稱為“木寓”,後來就形成了這個成語。
《木寓》的繁體字為「木寓」。
在古時候,人們把《木寓》的成語寫作「木庾」。
他雖然財富豐厚,但他還是選擇住在一個木寓裡,保持着樸素的生活方式。
木屋、木柴、木匠、木雕。
木屋、小木屋、木房。
大宅、豪宅、奢華住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