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oden fish—a percussion instrument] 一种打击乐器,原为僧尼念经、化缘时敲打的响器,用木头做成,中间镂空
(1).佛教法器。相传佛家谓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用以警戒僧众应昼夜忘寐而思道。有两种:一为圆状鱼形,诵经礼佛时扣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粥饭或集会众僧时用之,俗称梆。 唐 司空图 《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风响木鱼。”《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身披直裰掛葫芦,手中拿个大木鱼,白日沿门化饭吃,黄昏寺里称念佛祖念南无。”《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便道:……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觉,却那里寻得一个报晓的头陀,买他来后门头大敲木鱼,高声叫佛,便好出去。”《红楼梦》第二五回:“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 张天翼 《儿女们》:“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敲着木鱼念经。”
(2).指木鱼声。 宋 苏轼 《宿海会寺》诗:“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举目梵宫僧寮,抬头苍松翠柏,满耳木鱼清磬,使人顿生脱俗之思。”参阅《百丈清规·法器·木鱼》。
(3).棕笋的别名。因其形如鱼,故称。 宋 苏轼 《棕笋》诗:“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 宋 陆游 《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菹子盈腹。”
(4).木刻鱼形。旧时悬于库房前以示有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厅前悬一木鱼,长可三尺许,以示有餘粮之意。”
(5).打击乐器。木制。通常为圆形( 广东 音乐所用为长方形)。用小木槌敲击。民族乐队中,有按五声、七声或十二律排列成组者。
木鱼是一种具有宗教和文化意义的打击乐器,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形制 木鱼是佛教与道教常用的法器,多用桑木或椿木制成,外形呈团鱼状,腹部中空,头部开口,背部为斜坡形敲击面。其名称源于“鱼昼夜不合目”的传说,象征修行者应昼夜精进不懈。
二、宗教象征与起源
三、功能演变与文化内涵
四、其他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木鱼”偶被比喻思维刻板(如提及),但此用法非主流,更多保留传统宗教与艺术属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木鱼形制演变或传说细节,可查阅《敕修清规》、民俗文献等来源。
《木鱼》是汉字词汇,指的是一种用于佛教念经的乐器。它形状像鱼,由木制成。在佛教寺庙中,僧侣们通过敲击木鱼来保持手部的活动,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和节奏地念经。
《木鱼》的拆分部首是“木”和“鱼”。其中,“木”是指木头,表示这个乐器是由木材制成的;“鱼”是指乐器的形状,它有两个侧面,看起来像一条鱼。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字表》,《木鱼》总共有11画。
《木鱼》这个词来源于佛教。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佛教寺庙中,僧侣们以念经为主要修行方式,而《木鱼》则是用来帮助他们念经的乐器之一。
《木鱼》的繁体字形为「木魚」。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的《木鱼》字形为「宅」或「魚」。
1. 坐在寺庙中,我听到了僧侣敲击木鱼的声音。
2. 在瑜伽课上,老师提醒我们要像敲击木鱼一样稳定呼吸。
1. 木鱼琴:由木制琴身和弦组成的乐器。
2. 木鱼敲:用手或器械敲击木鱼的动作。
近义词:敲木板、敲击器。
反义词:思维、冥想。
别头残膏谄侧产乳晨缨创钜串铃淳钧窜贬稻粟儿子发植穿冠锋火棼襍分赃负进妇女甘肃高蹶高速公路拱柙后藏花心回隤淴泱见识箭筒伎工急乎乎恇攘联拳里椁灵表昽昽猫月子没葬难关旁郡抛离盆覆巧伪切向速度顷世轻繇薄赋侵牟鳅罗儒科沙鉢实获我心食玉试奏耍舌头送情叹絶特别提款权天魔土棍仙苑协比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