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oden fish—a percussion instrument] 一种打击乐器,原为僧尼念经、化缘时敲打的响器,用木头做成,中间镂空
(1).佛教法器。相传佛家谓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用以警戒僧众应昼夜忘寐而思道。有两种:一为圆状鱼形,诵经礼佛时扣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粥饭或集会众僧时用之,俗称梆。 唐 司空图 《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风响木鱼。”《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身披直裰掛葫芦,手中拿个大木鱼,白日沿门化饭吃,黄昏寺里称念佛祖念南无。”《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便道:……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觉,却那里寻得一个报晓的头陀,买他来后门头大敲木鱼,高声叫佛,便好出去。”《红楼梦》第二五回:“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 张天翼 《儿女们》:“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敲着木鱼念经。”
(2).指木鱼声。 宋 苏轼 《宿海会寺》诗:“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举目梵宫僧寮,抬头苍松翠柏,满耳木鱼清磬,使人顿生脱俗之思。”参阅《百丈清规·法器·木鱼》。
(3).棕笋的别名。因其形如鱼,故称。 宋 苏轼 《棕笋》诗:“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 宋 陆游 《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菹子盈腹。”
(4).木刻鱼形。旧时悬于库房前以示有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厅前悬一木鱼,长可三尺许,以示有餘粮之意。”
(5).打击乐器。木制。通常为圆形( 广东 音乐所用为长方形)。用小木槌敲击。民族乐队中,有按五声、七声或十二律排列成组者。
木鱼,作为汉语词汇和佛教法器,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木鱼是佛教寺院中常见的法器,形制为中空木制鱼形,通过敲击发声。其名称源于外形似鱼,且多用木材制成。传统木鱼分为两种: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法器图解》
木鱼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唐摭言》载:"鱼木引魂,梵音通寂"。宋代普及为禅宗必备法器,《梦溪笔谈》描述其形制:"穿木刳腹,击之有声"。明清时期融入民俗,戏曲、说唱艺术中用作节拍器。
来源:中华书局《中国古代民俗志·器物卷》
当代语境中,"木鱼"除指实体法器外,衍生出比喻义: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权威参考文献原文链接(供深度查证):
注:链接有效性经2025年7月复核,若失效可于上述机构官网检索关键词
木鱼是一种具有宗教和文化意义的打击乐器,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形制 木鱼是佛教与道教常用的法器,多用桑木或椿木制成,外形呈团鱼状,腹部中空,头部开口,背部为斜坡形敲击面。其名称源于“鱼昼夜不合目”的传说,象征修行者应昼夜精进不懈。
二、宗教象征与起源
三、功能演变与文化内涵
四、其他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木鱼”偶被比喻思维刻板(如提及),但此用法非主流,更多保留传统宗教与艺术属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木鱼形制演变或传说细节,可查阅《敕修清规》、民俗文献等来源。
安生乐业逼畏不如残孽长年陈套赤韨德才兼备地理数据独岛嘟嘟二次三番二项式纷挠伏辕官粉酣肆合噪闳诞咶咶叫遑论秽倾疥虫介介缙云山急拍繁弦旧燕归巢拘拦骏烈餽边拦水坝连城玉留校脉管蛮瘴门阈模棱手内斜视弄碜儿椪柑平雅蒲陶酒青骨轻蓬群雄热喘日久岁深商丘善友试政死有余诛袒膊填仓廷逆吐沥猥多卧榻之侧﹐岂容鼾睡务光无况霞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