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縣侯的意思、縣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縣侯的解釋

爵名。 漢 制,列侯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 三國 魏 定制:凡國,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縣侯,次鄉侯,次亭侯,次關内侯。 晉 亦有縣侯。 南朝 陳 置開國縣侯。至 宋 始廢。《後漢書·孝桓帝紀》:“封 超 等五人為縣侯。”《三國志·魏志·東夷傳》:“皆以其縣中渠帥為縣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縣侯是中國古代爵位體系中具有明确封邑的列侯等級,始設于漢代,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其核心含義為"以縣為食邑的侯爵",屬于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但實際地位常因朝代變遷産生差異。

從制度特征來看,縣侯的封邑規模通常大于鄉侯、亭侯,享有對應縣域的賦稅征收權。《通典·職官典》載:"列侯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明确将縣侯定位為侯爵中的最高級别。其冊封需經朝廷正式策命,受封者多系功勳重臣或皇室姻親,如《三國志》記載關羽受封漢壽亭侯,張飛為西鄉侯,而諸葛亮則以武鄉侯身份開府治事。

魏晉時期形成"縣侯—鄉侯—亭侯—關内侯"的完整侯爵序列,《晉書·職官志》特别強調縣侯"金印紫绶,品秩第一"的特殊地位。至隋代實行爵位改革,《隋書·百官志》顯示開皇年間将縣侯并入"九等爵"體系,唐武德七年正式廢除縣侯建制,改設國公、郡公等新爵稱。

該詞條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對"縣侯"的詞源考據,并結合《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中華書局2021修訂版)關于侯爵制度的系統論述。具體曆史案例引自《三國志》《晉書》《魏書》等正史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縣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爵位名稱,其含義和曆史演變如下:

1.定義與起源

縣侯是漢朝至宋朝期間存在的爵位,主要授予有功的貴族或官員。其特點是以縣作為封地,受封者可享有該縣的賦稅收入(即“食邑”)。例如,漢制中列侯分為大、小兩級,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

2.等級與地位

3.曆史演變

4.讀音與争議

5.示例與文獻


縣侯是中國古代以縣為封地的爵位,曆經漢至宋多個朝代,地位因時而異,通常高于鄉侯、亭侯。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保聖寺弊漏閉門合轍冰肌玉骨摻沙子澄肅闖南走北辭竈大濩大洽敵衡地景鬥争鬥合頓絶蠹物阿房宮賦貳端二虛方伯謙風疎負從趕塌郭巨埋兒好天恨不得恒沙數橫飲黃鼬黃祖護腳簡允膠加椒潭驕陽科道曠邁寬民困迫來不得廉直馬溜民不畏死沐冠内家妝齧骨牛骍蚙窮驅濤忍忍扇枕溫衾升造伸要衰微贖免說話的豎蜻蜓算命無忝賢好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