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足的意思、濡足的詳細解釋
濡足的解釋
沾污了腳。指被沾污。《楚辭·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為媒兮,憚褰裳而濡足。” 王逸 注:“又恐污浞,被垢濁也。”《後漢書·崔駰傳》:“與其有事,則褰裳濡足,冠掛不顧。人溺不拯,則非仁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門戶》:“當 明 中葉,門戶紛紜之時,無一人濡足者,亦可見家法之恭謹矣。”
詞語分解
- 濡的解釋 濡 ú 沾濕,潤澤:濡筆。濡濕。濡染。耳濡目染。相濡以沫(“沫”,唾沫,喻同處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 停留,遲滞:濡滞。 含忍:濡忍。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足的解釋 足 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迹。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别人的學生)。舉足輕重。畫蛇添足。 器物下部的支撐部分:鼎足。碗足。 充分,夠量:足月。足見。足智多謀。 完全:足以。足色。 值
專業解析
"濡足"是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兩個層面理解:
-
字面本義:
- "濡" 意為沾濕、浸濕(《說文解字》: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涿。從水需聲。引申為沾濕)。
- "足" 指腳。
- 因此,"濡足"最直接的意思是弄濕了腳。這通常指涉水時,水漫過腳面。
-
核心引申義(常用義):
- 該詞更常用來比喻為了做某件小事或不值得的事,而弄髒了自己或使自己陷入困境,引申為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甚至犧牲原則或身份去做不合時宜或有損名譽的事情。
- 這個比喻義源于一個經典意象:為了過一條小河或做一件小事(比如在淺水中行走或趟水),結果弄濕了腳(鞋子、褲腿可能也濕了),付出的代價(濕腳的不適、可能着涼)與要做的小事相比顯得很不值得。更深一層,它常比喻君子為了小事而玷污了自己的德行或身份。
古籍出處與權威釋義:
- 《淮南子·說林訓》: “ 授人以財者,謂之仁;授人以善者,謂之忠;授人以漁者,謂之智。夫臨河而釣,日入而不能得一鯈魚者,非江河魚不食也,所以餌之者非其欲也。及至下網罟,則吞舟之魚至矣。夫釣者中餌,網者中綱。 夫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稱之,至石必過。石秤丈量,徑而寡失;簡絲數米,煩而不察。故大較易為智,曲辯難為慧。**
網絡擴展解釋
“濡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濡足”字面意為沾濕或弄髒腳部,常引申為被玷污、屈尊行動。例如《後漢書》中提到“褰裳濡足”,指涉在緊急情況下不惜弄髒腳去行動。
二、出處與例句
- 《楚辭·九章·思美人》
原文:“因芙蓉而為媒兮,憚褰裳而濡足。”
王逸注:“恐污濁自身”,此處“濡足”暗喻因行動而受玷污。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詩句“濡足困不忘”中,“濡足”更偏向字面描述浸濕腳的場景,但結合上下文,也隱含沉浸于自然而忘歸的意境。
三、比喻與延伸意義
- 屈尊或犧牲:如“濡足救焚”指涉放下身份去救助他人(參考例句)。
- 沾染污濁:多用于表達因介入某事而受到負面影響,如《後漢書》中“冠挂不顧”的對比,強調為救人而甘願弄髒腳的取舍。
四、近反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屈尊、玷污
- 反義詞:潔身自好
- 常見搭配: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如“憚褰裳而濡足”(《楚辭》)、“授手濡足”。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或《後漢書》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貝阙珠宮膘息别筵比至哺醊側擊長髯主簿承闊舂堂淳勁畜幸黛青吊辭雕啄都契飯糗茹草斧螗湀辟貴子滾利錢顧盼毫絲昏撓架兒加固奬掖救援客愁濫冒黎甿厲骛聾啞魯衞之政路心馬爬面裡密地命讨撚着鼻子潑煙花謙誠棄國筇杖期歲鵲啅揉藍散衍掃榻山主神經元士禮順聖紫司鑽松筠之節瑣附天真爛慢擿奸發伏問慰歇落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