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岸的意思、抹岸的詳細解釋
抹岸的解釋
水漲沒過堤岸。《宋史·河渠志一》:“﹝ 黃河 ﹞漲溢踰防,謂之‘抹岸’。”
詞語分解
- 抹的解釋 抹 ǒ 塗:塗抹。抹粉(喻美化或掩飾)。抹黑(喻丑化)。抹子(瓦工用來抹灰泥的器具。亦稱“抹刀”)。 揩,擦:抹拭。哭天抹淚。 除去,勾掉,不計在内:抹煞。 輕微的痕迹:“林梢一抹青如畫”。一抹餘晖。
- 岸的解釋 岸 à 水邊的陸地:河岸。上岸。兩岸。 高大:偉岸(魁偉,高直)。魁岸。 高傲:岸忽(傲慢)。傲岸。 頭飾高戴,前額外露:岸帻(把頭巾掀起露出前額,表示态度灑脫,不拘束)。 古同“犴”,鄉間牢獄。
網絡擴展解釋
“抹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水文現象,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詞義:指河水、洪水等上漲後淹沒堤岸的現象。這一說法在《宋史·河渠志一》中有明确記載:“(黃河)漲溢踰防,謂之‘抹岸’”,表明其與古代黃河泛濫的治理密切相關。
讀音與結構
- 拼音:通常讀作mǒ àn(部分來源标注為mò àn,但權威詞典以“mǒ”為主)。
- 字義拆解:
- 抹(mǒ):本義為“塗、覆蓋”,此處引申為“漫過”;
- 岸:指水邊的陸地或堤壩。
應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水利術語中,描述河流因水位暴漲而漫過堤岸的自然災害現象。例如,黃河因汛期水量激增導緻“抹岸”,威脅沿岸安全。
關聯知識
- 古代治河文獻中,“抹岸”常與“潰決”等詞并列,反映古人對水文災害的分類認知。
- 現代可引申為水位超過警戒線的狀态,但當代更常用“漫堤”“決口”等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史·河渠志》或水利專業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抹岸的意思
抹岸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在水邊修建堤壩或者河岸的邊緣部分進行修整,以加固岸堤或者擴大岸面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抹岸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手,右邊的部首是山。它的拼音是"mò àn"。
抹岸總共有14筆,其中“手”部分有5畫,“山”部分有9畫。
來源
抹岸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谷梁傳》的文字中。
繁體
抹岸的繁體字是「抹岸」,字形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抹岸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現代字形相似。
例句
- 工人們正在抹岸,以保護河岸免于沖刷。
- 這條河的護岸工程已完成,抹岸後的河岸更加堅固。
組詞
- 抹油:用手或布擦拭油脂。
- 抹布:用來擦拭物體的布。
- 抹消:消除、抹掉。
近義詞
加固、修築、整治
反義詞
破壞、破損、沖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