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喈的意思、伯喈的詳細解釋
伯喈的解釋
漢 蔡邕 的字。 邕 性笃孝。少博學,好辭章,精音律,善鼓琴,工書畫。 靈帝 時拜郎中。 董卓 征召為祭酒,累遷中郎将。後以 卓 黨死獄中。《後漢書·蔡邕傳下》:“ 伯喈 曠世逸才,多識 漢 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诔碑》:“ 孔融 所創,有慕 伯喈 。” 明 高明 《琵琶記·副末開場》:“孝矣 伯喈 ,賢哉 牛氏 ,書館相逢最慘凄。”
詞語分解
- 伯的解釋 伯 ó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親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對父輩戚友的尊稱:老伯。世伯。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舊時對文章、道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海内
- 喈的解釋 喈 ē 〔喈喈〕.聲音和諧,如“鼓鐘喈喈”;.鳥聲,如“雞鳴喈喈”。 疾速的樣子:“北風其喈”。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伯喈”是東漢時期著名人物蔡邕的表字,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伯喈”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133年-192年)的表字,其中“伯”代表家族排行中的長子,“喈”取自《詩經》中形容聲音和諧的象聲詞,寓意其才華出衆。
二、人物成就
- 文學貢獻
參與續寫《東觀漢記》,撰寫大量碑銘文,南朝劉勰評價其碑文“骨鲠訓典”,成為後世典範。
- 書法造詣
創“飛白”書體,精于篆書和隸書,主持刻制儒家經典《熹平石經》,規範隸書書寫标準。
- 音律才華
史載他精通音律,能通過琴音辨識木材燃燒狀态,曾創作《蔡氏五弄》琴曲。
三、曆史評價
南朝劉勰稱其碑文風格“有慕伯喈”,明代戲曲《琵琶記》以“孝矣伯喈”贊頌其品德。他因受董卓牽連被王允殺害,時人惋惜其“曠世逸才”未能完成修史重任。
四、補充說明
“喈”字本義為鳥鳴聲(如《詩經·鄭風》中“雞鳴喈喈”),後引申為和諧、美好之意,與其藝術成就相呼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伯喈(bó kè)是一個中文詞彙,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伯(bó)和喈(kè),共有9個筆畫。該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一種尊稱,表示對長者或尊貴的人的敬稱。
在繁體字中,伯喈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現代漢字中,伯喈的寫法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個關于伯喈的例句:
他是我們社區的伯喈,受到大家的尊敬。
組詞:伯喈沒有常見的相關詞組。
近義詞:長者、尊貴、尊長
反義詞:晚輩、下級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