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盈。 南朝 梁 劉孝标 《東陽金華山栖志》:“紅粟流溢,鳧雁充厭。”
"充厭"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滿足、飽足,常用來形容物質或精神上的充分滿足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充厭"由"充"(充滿、充足)與"厭"(滿足、飽足)同義複合而成,強調達到飽和、無缺的狀态。
例證:
《漢書·王莽傳》:"欲令百姓充厭,不宜有所乏。"
此處指使百姓生活富足,無匮乏之憂。
引申義
可指對某事物感到滿足而不再需求,如《說文解字注》段玉裁釋"厭":"飽也,足也",與"充"結合後強化"完全滿足"之意。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充厭"詞條,釋義為:"充足滿足;飽足。"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2卷,頁987。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厭"為"滿足",并引《孟子·梁惠王上》"樂歲終身飽"為例,佐證"充厭"的飽和義。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頁1523。
《王力古漢語字典》
指出"厭"通"餍",表飽足,與"充"構成并列結構,強調極緻滿足。
來源:中華書局,2000年,頁123。
物質豐裕
《鹽鐵論·力耕》:"衣食充厭,榮辱分明。"
描述百姓衣食豐足後,社會規範得以彰顯。
精神滿足
《論衡·自紀》:"充厭人心,不求備于一人。"
指精神層面的充分滿足,不苛求完美。
現代漢語中"充厭"已罕用,但可追溯至成語"貪求無厭"(《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其"厭"與"充厭"同源。需注意區别于"厭倦"(疲乏懈怠),二者語義分化明顯。
"充厭"屬古漢語并列式複合詞,表"完全滿足",多見于漢代文獻,後逐漸被"充足""飽足"等替代。其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雙音化進程中同義語素的融合規律。
“充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析:
拼音:chōng yàn
注音:ㄔㄨㄥ ㄧㄢˋ
核心含義:指“滿盈”,即事物達到充盈、飽滿的狀态。例如南朝梁劉孝标《東陽金華山栖志》中“紅粟流溢,鳧雁充厭”,即用“充厭”形容糧食豐足、禽鳥繁多的景象。
“充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核心含義為“滿盈”,常見于描述物質或狀态的充盈。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混淆非權威來源的擴展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朝文獻原文。
哀勸白首相莊百戰百敗被闆變省辯悟不相聞問彩繡慚慨拆字宸遊敕書辭簡義赅竄名打卦得籌頂槅堆鴉鈍樸服過幹績工作母機寡二少雙回覆簡驗濟國盡瘁金聲玉潤擠占局方凱唱克伐犁塗六塵幔幕廟戰密書拿搭囊螢映雪南诏畫卷内侮毆逐錢串雀離申勵詩言志索米宿豬天崄貼妥通裁豚魚枉法徇私五星三五嶽丈人相得現鐘弗打憢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