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人民、萬物。 漢 蔡邕 《陳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圖於丹青。” 宋 張孝祥 《與明守趙敷文書》:“執事以慈惠之師,有來作牧,布宣德意,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清史稿·世祖紀二》:“朕親政以來,夙夜兢業,每期光昭祖德,蚤底治平,克當天心,以康民物。”
(2).民衆的財物。《後漢書·翟酺傳》:“帑藏單盡,民物彫傷。”《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天作淫雨, 冀州 水出,漂沒民物。”
(3).猶民情、風俗。《宋書·武帝紀下》:“古之王者,巡狩省方,躬覽民物,搜揚幽隱,拯災卹患。” 宋 蘇舜欽 《先公墓志銘》:“既省政,惡民物之薄。” 明 申涵光 《宿金提驿》詩:“暫宿 恆 南驛,重悲 薊 北天。山河仍故國,民物憶初年。”
“民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義:
泛指人民與萬物
這是最廣泛的含義,指代人類和自然界的一切存在。例如漢蔡邕在《陳太丘碑》中寫道:“神化著於民物”,強調聖賢思想對人民和萬物的教化作用。宋代張孝祥也以此詞描述社會安定、百姓富足的狀态:“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
特指民衆的財物
在具體語境中,“民物”可指代百姓的財産或資源。如《後漢書·翟酺傳》提到戰亂導緻“民物彫傷”,即民衆財物受損;《三國志》中記載洪水災害“漂沒民物”,同樣指百姓財産被毀。
引申為民情風俗
此義項側重社會文化層面,如《宋書·武帝紀》記載帝王巡視地方時“躬覽民物”,指體察民情與風俗。明代申涵光詩句“民物憶初年”則表達了對淳樸民風的懷念。
該詞既可宏觀表達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也可具體指物質財富或社會風貌,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民物(mín wù)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其意為人、物,既包括了人類又包括了物體。它常用來描述社會中的人們和事物。
民物的部首是民(mín)部,筆畫數為4畫。
民物一詞源自《說文解字》,是由“氏”和“立”兩個字組成。它的繁體字為“民物”。
在古代,民物的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可以參考《康熙字典》中的記載,如“民”字在古代寫作“麚”、“亽”等形式,在不同的朝代中也可能有所變化。
1. 我們應該關心社會中的每一個民物,共同建設美好的世界。
2. 政府應該保護民物的權益,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
民事、民間、物品、物體
人物、人物、人類、物體、實物、事物
非民、非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