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秋。指農曆七月。《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又言自二月以來,令各具精甲壯馬,将以上秋南寇。” 胡三省 注:“上秋,謂七月。”
“上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農曆七月,即“孟秋”(秋季的第一個月)。這一解釋來源于《資治通鑒》等古籍中的記載,例如《後晉高祖天福六年》提到“将以上秋南寇”,胡三省注“上秋,謂七月”。
字詞結構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提到,“上秋”可比喻事物發展到高峰或最佳狀态,例如“事業上秋”。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于經典文獻,更多是當代語境下的延伸。
曆史出處與用法
該詞在古代多用于描述軍事行動或自然時序。例如《資治通鑒》中“上秋南寇”指七月發動南征,體現古人對季節與戰略關聯的認知。
例句參考
“上秋”以農曆七月為核心含義,古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現代偶見比喻性用法,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上秋」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可以分為「上」和「秋」兩個部分。其中,「上」是一個單獨的漢字,它的部首是「一」,總共有一畫;「秋」也是一個單獨的漢字,部首是「禾」,總共有十畫。
「上秋」是指時間過去了一半,即秋季已經接近尾聲,也可理解為進入了秋天的後半階段。
「上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丘中有麻》中,其中,「上秋」一詞用來形容在秋天收獲豐富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上秋」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秋」字的形狀比現在稍有不同,它是由上部的「禾」和下部的「火」組成,形似兩束禾杆被火燒烤的樣子。
1. 秋日已過半,金黃的葉子紛紛飄落下來,這說明已經進入了「上秋」。
2. 在「上秋」的季節,天氣逐漸轉涼,人們開始穿上厚外套。
1. 秋風:形容秋季的風。
2. 秋葉:指秋季樹葉變黃、掉落的景象。
3. 秋高氣爽:形容秋天的天氣涼爽、空氣清新。
近義詞:
1. 深秋:指秋季接近冬天,天氣更加寒冷的時候。
2. 暮秋:指秋季接近尾聲,天空逐漸昏暗的時候。
反義詞:
1. 初秋:指秋季剛剛開始的時候,天氣還比較炎熱。
2. 晚秋:指秋季即将結束的時候,天氣變得更加寒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