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景的意思、灭景的详细解释
灭景的解释
隐蔽形影。谓隐居。景,同“ 影 ”。 晋 陆云 《荣启期赞》:“常被裘带索,行吟於路,曰:‘吾著裘者何求,带索者何索?’遂放志一邱,灭景林藪。”《南史·隐逸传上·褚伯玉》:“闻 褚先生 出居贵馆,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
词语分解
- 灭的解释 灭 (滅) è 火熄:熄灭。 消失,丧失:灭口。灭亡。不可磨灭。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淹没:灭顶之灾。 亡明着 笔画数:; 部首:火; 笔
- 景的解释 景 ǐ 环境的风光:景色。景致。景物。景观。景气(a.景色;b.指经济繁荣现象,统指兴旺)。景深。 情况,状况:景象。景况。年景。 佩服,敬慕:景仰。景慕。 高,大:景行(妌 )。 姓。 景 ǐ 古
专业解析
“灭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本义:形影俱灭,踪迹消失
- “灭”指消失、隐匿,“景”古同“影”,指影子、形迹。因此“灭景”字面意思是身形与影子一同消失不见,达到一种无迹可寻的状态。
- 这一解释源自《汉语大词典》对“灭景”的释义,强调其作为“灭影”同义词的本质,指“隐藏形影”或“形影俱灭”。
-
道家引申义:得道成仙的境界
- 在道家哲学和道教文化中,“灭景”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它象征着修道者达到极高境界后,超越凡俗形体的束缚,实现精神与形体的双重升华,达到“形神俱妙”的状态,即得道成仙。
- 此义源于道家典籍的用法。如《庄子·山木》中虽有“消迹捐势,不为功名”的类似思想(常被后世关联引用),而“灭景”一词更直接地体现了道教追求的超脱形骸、与道合一的终极目标。
-
历史文献中的运用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隐逸高人或神仙。例如,《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上公老子序》中提到“老者,……自匿于山林,灭景沦智焉”,这里的“灭景”即指隐遁身形,不露踪迹。
- 现代学者王叔岷在《庄子校诠》中也指出,“灭景”与“伏藏”、“隐遁”等概念相通,体现了古代隐士或修道者追求的境界。
“灭景”一词,从字面看指身形与影子一同消失隐匿,其深层则承载着道家追求超越形骸、得道成仙的哲学意蕴。它既是古代隐逸文化的体现,也是道教修炼理想境界的一种表述。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对“灭景”词条的基本释义。
- 汉典网 (zdic.net) - 提供“灭景”的汉字释义及部分古籍引用背景。
- 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华书局) - 对道家相关概念(如隐遁、伏藏)的阐释,有助于理解“灭景”的文化语境。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提供了“灭景”在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灭景”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灭景”指隐蔽形影、隐居避世。“景”在此处通“影”,强调隐匿行迹、远离尘世的生活状态。
2.发音与用字
- 拼音:miè yǐng(“景”通“影”,故读作“yǐng”)。
- 部分文献中可能标注为“miè jǐng”,但根据词义及通假规则,“yǐng”更符合语境。
3.出处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隐士的生活状态。例如:
- 晋代陆云在《荣启期赞》中提到“灭景林藪”,指隐退山林。
- 《南史·隐逸传》记载褚伯玉“灭景云栖”,形容其隐居云间、不事权贵。
4.近义词
“灭景”与“遁迹”“隐逸”等词义相近,均指向隐居避世的行为。
5.扩展说明
需注意“灭景追风”是另一成语,意为“形容速度极快”(如马疾驰),与“灭景”本义无关。二者需根据语境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文献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隐逸主题的文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恨嗷嗷待哺摆治本农碧琳不忘沟壑操尚常居怅惜差误忡怅冲要抽回吊腰撒跨跌扑笃笃喃喃笃亲繁庶飞地奋飞分文不直高粱酒孤莺行鍼魂飞魄荡火锹鰗鮧箭弦徼倖惊怔九方举假开利除害亢颈堀室流客溜门子笼絃龙修纶至洛社门墙桃李棉农年份年载裨将清炖桑榆暖尚羊时王唰溜溜水提顺门说来话长松社碎璧素浪歪话亡垠雾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