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全家人皆死。《後漢書·桓帝紀》:“ 延熹 九年…… 司隸 、 豫州 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
“滅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滅戶”指一個家庭或家族因災禍、饑荒、疾病等原因導緻全體成員死亡,或血脈斷絕無後代延續的情況。例如《後漢書·桓帝紀》記載:“延熹九年……司隸、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引自)。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社會評論中,描述家族消亡的極端情況,也可隱喻某個群體的衰落(如文化、技藝失傳等)。
現代語境中,“滅戶”一詞使用較少,更多以“絕戶”替代,常見于方言或特定曆史研究領域。需注意其帶有悲劇色彩,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
《滅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消滅一個家族或者家庭。
《滅戶》的部首是火(huǒ),它是一個旁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6。
《滅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周禮·地官司徒氏》中,用來描述犯罪被判處滅族的行為。
繁體字中的《滅戶》為「滅戶」。
古時候,《滅戶》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
1. 由于他父母在一場大火中不幸遇難,他成了全家的孤兒,家族被滅戶。
2. 這個家族因為反抗統治者而被判處滅族,整個家庭都面臨着被消失的危險。
1. 滅族:指消滅一個家族。
2. 滅絕:指物種完全消失或者某一事物徹底消亡。
消族:指除去一個家族的存在。
廢家:指使某個家族沒有後代或者讓家族的血脈斷絕。
永存:指一個家族永遠存在,代代相傳。
繁衍:指某個家族不斷繁衍後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