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灭亡的国家。《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絶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灭国(拼音:miè guó)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词短语,指国家政权被外力摧毁或灭亡的行为或结果。其核心含义包含政权覆灭、疆域消亡、统治终结三层递进关系,需从字义、文化语境及历史维度综合理解:
单字溯源
二字组合强调“政权实体被外力强制终结”的动态过程。
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
灭国:谓灭亡其国家,使其政权不复存在。
例证引《孟子·梁惠王上》:“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而民莫之死也,而可以诛之,则汤武不诛桀纣乎?’” ㈢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进一步明确:
灭国:动词,使国家灭亡。
政治实体消亡
特指主权国家因战争(如秦灭六国)、政变(如北周灭北齐)或外力干预(如殖民扩张)导致的政权更迭,其核心标志是统治机器瓦解与疆域主权丧失㈣。
宗法制度关联
在周代分封制下,“灭国”需遵循“存亡继绝”的礼法原则。《礼记·王制》载:“诸侯无故不灭国”,强调非罪不伐,侧面反映早期战争伦理㈤。
文学象征意义
古典文学常以“灭国”隐喻盛世倾覆,如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借历史批判统治失道,赋予其警世哲学内涵㈥。
“亡国”侧重政权自然衰败(如内乱导致),而“灭国”强调外部武力征服(《春秋左传注·僖公五年》:“晋灭虢”即典型战例)㈦。
灭国常伴随领土兼并(如楚国灭陈设县),但非必然结果(如蒙古灭金后保留傀儡政权)㈧。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记录秦灭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㈨。
《韩非子·五蠹》:“宋襄公争盟而灭国”,批判迂腐礼教致败㈩。
参考资料
㈠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3.
㈡ 李学勤. 《字源》.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2.
㈢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㈣ 吕思勉. 《中国通史》. 吉林出版集团, 2016.
㈤ 王文锦. 《礼记译解》. 中华书局, 2016.
㈥ 吴在庆. 《杜牧集系年校注》. 中华书局, 2008.
㈦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 2016.
㈧ 顾德融. 《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㈨ 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 2014.
㈩ 高华平. 《韩非子校注》. 中华书局, 2015.
“灭国”一词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解析,结合历史与现代语境,主要包含以下层面:
字面含义
指彻底摧毁一个国家或政权,使其丧失独立地位。这种行为强调“彻底性”,可能通过战争吞并(如古代王朝更替)或政治颠覆实现。例如,秦国灭六国后将其领土纳入统一版图。
引申含义
也可指代已灭亡的国家(如《论语》中“兴灭国”指复兴被灭亡的诸侯国)。
概念 | 侧重点 | 示例 |
---|---|---|
灭国 | 政权与领土的消亡 | 罗马帝国灭亡,领土被瓜分 |
亡国 | 国家主权丧失 | 南宋被元朝取代 |
灭族 | 民族或文化的灭绝 | 古代部族被彻底消灭 |
根据历史案例,灭国常见原因包括:外敌入侵、内部叛乱、自然灾害引发的秩序崩溃。其后果可能涉及领土分割、文化断层或人口迁移(如西晋灭亡后中原士族南迁)。
注: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学术讨论,可参考《论语》相关注解或战争史研究资料。
澳牐八堦边俸标的鼻针不顾前后禅那毳幕大才榱盘电迅典正雕荒刁狡动辄渡江杜陵遗老督缮发歪風媧高鱼公有挂虑灌浸锅头好洁华扁黄金阙滑石瑚琏见微知萌缴械颈脖襟剑枯毫溃盟老伯练习曲留神露会孟夏蔫儿坏年头平面镜蠯蜃钤口鞋儿鹊填河软饭山峦世海他人施然四入头死声斯榆素帷田舍公维纲吴语骁彍小食惜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