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隆中对的意思、隆中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隆中对的解释

东汉 末, 诸葛亮 隐居 隆中 。 建安 十二年(公元207年), 刘备 三次往访,询以治世大计。 诸葛亮 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占据 荆 益 两州,安抚西南各族,联合 孙权 ,整顿内政,俟机从 荆 益 两路北伐 曹操 的策略,以图统一 中国 ,恢复 刘 家帝业,史称“隆中对”。 明 蒋灿 《题杜少陵像》诗:“抗志 隆中 对,飢驱 蜀 道难。” 清 赵翼 《读史》诗之九:“ 武侯 事 先主 ,身任帷幄筹。草草 隆中 对,后来语皆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隆中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略分析案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对时局的剖析与规划。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可分解为以下三方面:

一、字词本义与语境

“隆中”指诸葛亮隐居地襄阳隆中(今湖北襄阳市西),“对”即对策。该词特指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属于历史专有名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三国时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略”。

二、核心战略内容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框架,包含三个层面:

  1. 地理格局:分析曹操占天时、孙权据地利,主张刘备夺取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
  2. 外交策略:提出联吴抗曹的均势理论
  3. 政治纲领:强调“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中国历史大辞典》三国卷)。

三、历史影响与延伸意义

该战略成为蜀汉立国基础,宋代以降被奉为经典战略文本。现代学者认为其体现了系统分析思想,包含SWOT分析雏形(《军事思想史研究》2019年第3期)。在汉语语境中衍生出“未出茅庐,已知三分”的成语,喻指深谋远虑的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对话,发生于东汉末年(公元207年),核心内容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争霸方略。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隆中对”指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今湖北襄阳)的初次会面。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即“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二州、联吴抗曹、北伐中原的战略规划,史称“隆中对”。


二、核心内容

  1. 战略目标
    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指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正面争锋,孙权据江东可结盟,而荆州、益州是战略要地,建议刘备夺取两地作为根基。

  2. 具体策略

    • 占据荆益: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南通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益州地势险要,资源丰富,可成霸业。
    • 联吴抗曹:与孙权结盟,形成鼎足之势。
    • 内修政理:整顿内政,安抚西南各族,积蓄力量。
    • 北伐中原:待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复兴汉室。

三、历史影响


四、其他含义

作为成语,“隆中对”可引申为双方意见高度一致(源自诸葛亮与刘备达成共识),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语境理解。


五、文献出处

原文载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又名《草庐对》,后世多称《隆中对》。

别人正在浏览...

八观六验白头吟半影备说孛老憯怛层秀称指宸虑琛瑞齿如齐贝齿索创业维艰触景伤心寸断大咧咧淡菜丹款蹈扬诋让垛草铎刀堕颠分得風箱功夫茶公牙犷盛闺门旦花天锦地回航汇流灰身泯智鹘军货流践德尖端蛟精挢引疾不可为伎能矜释九华帐逵市眉轩谋无遗谞难乎其难挠扰绒布煞手鐧生累市中心霜甲顺口弹压推下托逻乌罐献能憸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