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彗的意思、孛彗的詳細解釋
孛彗的解釋
孛星和彗星。亦特指彗星。 三國 蜀 諸葛亮 《心書》:“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孛彗不殃,風氣調和。”《舊唐書·方伎傳·孫思邈》:“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 宋 周邦彥 《汴都賦》:“奪雷公之枹,收風伯之鞴,一瞬之間而甘澤霶霈,囚孛彗於幽獄,敷景雲而黯靄。”參見“ 孛星 ”。
詞語分解
- 孛的解釋 孛 è 草木茂盛的樣子。 古書上指光芒強盛的彗星。 筆畫數:; 部首:子; 筆順編號:
- 彗的解釋 彗 ì 掃帚:彗星(俗稱“掃帚星”)。 筆畫數:; 部首:彐;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孛彗,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特指兩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或星體:“孛星”與“彗星”。兩者在古代常被并提,都與掃帚狀的發光天體有關,但在具體形态和古人的認知上存在細微差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孛 (bó)
- 本義與形态: “孛”字本義指草木茂盛的樣子,引申指光芒四射的星體。在古代天文記載中,“孛星”特指一種光芒蓬松、四向放射,形狀像掃帚但光芒較彗星更粗、更模糊、光芒四射而不一定有明顯彗尾的星體。它看起來像一團蓬松發光的雲氣。
- 天文特征與預示: 古人認為孛星的出現常預示災異、兵亂或重大變故。其光芒四射、無明确指向的形态,被視為兇兆,象征混亂、沖突或帝王失德。《漢書·天文志》有載:“孛者,惡氣之所生也。謂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暗亂不明之貌也。” (SJ-12)
- 文獻佐證: 《春秋》中多次記載“星孛”,如“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之一,但古人當時稱之為“孛”。 (SJ-12)
二、 彗 (huì)
- 本義與形态: “彗”字本義就是掃帚。在天文學上,“彗星”指圍繞太陽運行的一種天體,由冰、塵埃和岩石組成。當接近太陽時,受熱揮發,形成長長的彗尾,其形态狹長、指向明确,形似掃帚。
- 天文特征與俗稱: 彗星因其顯著的彗尾,民間常稱為“掃帚星”。其出現也被古人視為不祥之兆,常與戰争、瘟疫、死亡等聯繫起來。但與“孛”相比,彗星的形态特征(明亮的彗核和指向明确的彗尾)更為清晰。
- 文獻佐證: 《說文解字》釋“彗”為“掃竹也”,直接點明其掃帚形狀。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繪有各種彗星圖,并有其名稱和占辭。 (SJ-12)
三、 孛彗并稱與區别
- 并稱原因: 兩者都指具有掃帚狀外觀的異常天體,光芒顯著,出現時間不定,且都被古人賦予強烈的災異象征意義。在古籍中常被并列提及,泛指這類不祥的天象。
- 核心區别: 主要在于光芒形态:
- 孛 (bó): 光芒蓬松、四射、無明确方向或彗尾較短、模糊,像一團發光的毛球或氣團。更強調光芒的擴散性和不清晰感。
- 彗 (huì): 具有清晰、狹長、指向明确的彗尾,形态更接近一把真正的掃帚。更強調其尾部的線性特征。
- 現代認知: 現代天文學認為,古籍中記載的“孛”和“彗”大多都是不同形态的彗星。所謂“孛星”,可能是指彗發(彗核周圍的氣體雲)特别巨大、明亮、擴散,而彗尾相對不明顯或尚未充分形成的彗星;也可能指接近太陽時劇烈爆發(如彗核分裂)導緻形态異常的彗星。本質上它們都屬于彗星這一類别。
“孛彗”一詞,泛指古代觀測到的、具有掃帚狀外觀的異常發光天體。其中“孛”特指光芒蓬松四射、形态模糊的星體,“彗”特指具有狹長明亮彗尾的星體。兩者雖有形态差異,但都被視為災異的征兆。從現代天文學角度看,它們主要是不同形态或狀态的彗星。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或紙質版): 對“孛”、“彗”及“孛彗”詞條有詳細釋義和書證引用。詳見相關詞條。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提供“孛”、“彗”的基本釋義和古文例證。詳見相關詞條。
- 《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在“彗星”條目及中國古代天文學部分,會涉及對“孛星”與“彗星”的古籍記載和現代解讀。詳見相關章節。
- 《漢書·天文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包含對“孛”星的定義和具體星象記錄,是理解“孛”的重要原始文獻。 (SJ-12)
-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提供“彗”字的本義解釋。 (SJ-12)
網絡擴展解釋
“孛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
基本詞義
孛彗指“孛星和彗星”,有時也特指彗星。其中:
- 孛(bó/bèi):古書中指光芒四射的彗星,或形容星體光芒強盛的狀态(上中下結構);
- 彗(huì):即彗星,俗稱“掃帚星”(上下結構)。
-
讀音與文獻引用
讀音存在兩種标注,常見為bó huì,少數标注為bèi huì,可能與方言或曆史音變有關。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心書》:“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孛彗不殃,風氣調和”,後亦見于《舊唐書》《汴都賦》等文獻,多用于描述天象異動或災禍征兆。
-
文化内涵
古代将孛彗視為不祥之兆,如《舊唐書》稱其為“天地之危診”,反映古人對異常天象的敬畏。需注意“孛星”與“彗星”在細節上或有差異,但文獻中常合并使用,均指向帶尾迹的星體。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孛星”與“彗星”的具體區别,可查閱天文類古籍《開元占經》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邦甸抱疾暴言碧波冰魂雪魄哔啁殘氓棽離車茵垂委純粹大風大浪大明宮擋路單一大設設地負海涵地喙丢置動用餌糕翻地風起泉湧貫變觀覩毫穎滑成荒灘華山畿簡末角勢極光錦葵近門炯爾拘俗守常鲲海浪愁冷坐煉翁祿餌冒賞綿綿蜜草炮粲爬梳剔抉巧僞切望氣略請托确數數米而炊死胡同松床碎月武沖夏官現存想念象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