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口若懸河。辨,通“ 辯 ”。 金 王若虛 《<道學發源>後序》:“故士有讀書萬卷,辨如懸河,而不免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亦作“ 辨若懸河 ”。 明 張居正 《翰林院讀書說》:“吾見一人焉,辨若懸河,藻若春工;含吐 鄒 枚 ,方駕 陸 謝 。”
“辨如懸河”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iàn rú xuán hé,其核心含義與“口若懸河”相近,形容人善于辯論、言辭流暢,如同瀑布般滔滔不絕。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金代王若虛的《〈道學發源〉後序》:“故士有讀書萬卷,辨如懸河,而不免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作者通過此語指出,即便學識淵博、善辯,若偏離正道,仍可能淪為淺薄之人。
例句:他雖讀書萬卷、辨如懸河,卻因固執己見,未能領悟學問真谛。
此例結合出處,體現成語的批判性内涵——強調辯才需與正道結合,方為真才實學。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與古籍注解,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來源。
《辨如懸河》是一個成語,意為分辨問題如同看待懸挂的長河一樣艱難。
《辨如懸河》的部首是“讠”和“江”,共有17個筆畫。
《辨如懸河》最初出現在明代的《六如集·席演記·觀塵》這本書中。
《辨如懸河》的繁體字為「辨如懸河」。
在古時候,辨如懸河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意思與現代相同。
他在這個問題上辨如懸河,一直無法做出決定。
辨明、辨别、如懸疑、懸浮
搖擺不定、猶豫不決、疑難求解
明辨、果斷、堅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