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試的意思、歲試的詳細解釋
歲試的解釋
歲考。 清 陳确 《上闵辰生先生書》:“但不欲造學具呈,謂歲試不到,将自除名。”《文明小史》第一回:“齊巧這年春天,正逢歲試,行文下去,各學教官傳齊廪生,攜帶門鬥,知會了文武童生,齊嚮府中進發。”參見“ 歲考 ”。
詞語分解
- 歲的解釋 歲 (歲) ì 年:歲首。歲暮。歲夕(即“除夕”)。歲除(年終)。歲闌(一年将盡的時候)。 一年的收成,年景:歲兇(年成歉收)。歉歲(收成不好的年份)。 年齡:年歲。周歲。 星名:歲星(即“木星”。)
- 試的解釋 試 (試) ì 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試車。試圖。試航。試問。嘗試。試金石。 考,測驗:試場。試卷。試題。筆試。考試。口試。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歲試(suì shì)是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的一種常規考核制度,指由各省學政(又稱提學使)每年對所屬府、州、縣學的生員(秀才)進行的學業考試。其核心目的在于檢驗生員的學業水平,并根據成績決定獎懲升降。以下是詳細解釋:
-
性質與目的:
- 歲試是官方對在籍生員的例行考核,屬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主要目的是督促生員勤學,檢驗其經書理解、文章寫作(尤其是八股文)的能力。
- 根據考試成績,生員會被評定等級(如一二三等),成績優異者可能獲得“補廪”(成為廪膳生員,享受官府津貼)或“增生”(增加生員名額)的資格;成績過劣者則可能被“黜革”(開除學籍)或降級(如從廪生降為增生或附生)。
-
時間與執行者:
- 時間:顧名思義,“歲”指每年。學政到任後的第一年通常會舉行“歲試”,第二年舉行“科試”(為選拔參加鄉試的資格而設)。
- 執行者:由中央政府委派到各省的“提督學政”(簡稱學政)主持。學政是主管一省教育、科舉事務的最高長官,地位僅次于督撫。
-
考試對象:
- 歲試的對象是各府、州、縣學的在籍生員,包括廪膳生員(廪生)、增廣生員(增生)和附學生員(附生)。
-
曆史沿革與重要性:
- 歲試制度在明代已趨完善,清代沿襲。它是維持地方官學教育質量、選拔人才(為更高一級的科舉考試做準備)和進行生員管理(如維持秩序、甄别優劣)的關鍵手段。
- 對于生員個人而言,歲試成績直接關系到其身份、待遇(如廪生的膏火銀)和進一步參加鄉試的資格(通常需歲試考列一、二等方有資格參加後續的科試)。
參考來源:
- 權威辭書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關于“歲試”及“歲考”的條目。
- 曆史制度研究參考:明清科舉制度研究專著及史料,如《明史·選舉志》、《清史稿·選舉志》、《欽定學政全書》等官方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歲試”是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的一種重要考試形式,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定義與性質
歲試又稱“歲考”,是明清時期由地方教育官員(明代為提學官,清代為學政)主持的定期考試,主要針對府、州、縣學的生員(秀才),每三年舉行一次。其目的是考核生員的學業水平,并根據成績進行等級劃分和獎懲。
考試内容與等級制度
考試内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形式包括詩文、策論等。成績分為六等,采用“六等黜陟法”:
- 一、二等:可獲得賞賜或晉升(如補為廪膳生);
- 三等:維持原等級不變;
- 四等及以下:會受到責罰、降級(如廪生降為增生),甚至革除功名。
曆史沿革與文獻記載
清代文獻如《明史·選舉志》《文明小史》等均提及歲試制度。例如,清人陳确在《上闵辰生先生書》中記載了因缺考可能被除名的規定,反映了其嚴格性。
其他解釋(引申義)
在成語語境中,“歲試”也可比喻通過時間的考驗驗證人或事物的可靠性,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主要基于“歲”指代時間、“試”為檢驗的引申。
“歲試”的核心含義指向科舉考試制度,是明清選拔和考核人才的重要機制。
别人正在浏覽...
闆權貝書裱褙缽錢博夜草皮成光赪蕊沖蒙丑剌剌窗屜出事村杭子道訓電影院底祿非體焚次風燭草露婦道覆溺輔檠宮卿公養核資紅心草溷辱夥賴肩擔戲講修校次結隊激濁揚清駿業庫侖定律岚光瞭望台立槁梨園子弟盧跗麻雀娘母盤螭漂麥謙恭虛己窮鄉僻壤秋朔三甫砂袋上宿雙鴛歲事騰説拓拔浯溪遐朗相門有相庨豁浃渫西京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