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像。 唐 白居易 《如信大師功德幢記》:“幢高若幹尺,圜若幹尺,六隅七層,上覆下承。佛儀在上,經呪在中,記讚在下。皆師所囑果,門人奉遺志也。”
佛儀,漢語複合詞,由"佛"與"儀"構成,具有雙重語義指向:
一、佛教儀軌釋義 特指佛教宗教活動中的禮儀規範體系,包含法會儀程、僧團戒律、禮佛程式等制度性内容。《佛教儀軌全書》(中華書局,2012)第45卷記載:"佛儀乃三寶傳承之軌範,涵蓋僧衆日常行持及法會儀則"。
二、佛陀威儀釋義 指釋迦牟尼佛及諸佛菩薩顯現的莊嚴法相與威德儀态。《漢譯阿含經》第7品(商務印書館古籍出版社,2008)載:"世尊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儀圓滿,攝受衆生"。唐代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傳》亦雲:"瞻禮佛儀,可除三毒"。
三、詞語構成解析 "佛"源自梵語buddha音譯,意為覺者;"儀"在《說文解字》中釋作"度也",段玉裁注:"儀,謂容止有法度"。二字組合既保留宗教術語特性,又具備漢語構詞的複合表意功能。
四、現代應用範疇 當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多出現于佛教文獻研究、宗教文化著述及傳統藝術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用語詞典》(2020修訂版)第893條将其歸類為"佛教專有名詞"。
“佛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含義:形容人的舉止莊重、慈祥,如同佛陀般端莊。
含義:指代佛像或佛教造像。
含義:佛教對修行者行住坐卧的禮儀要求,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佛儀”既可形容人的莊重儀态,也可指代佛像或佛教禮儀規範,需結合上下文靈活理解。
蚌舞卑位倍重冰眸部列刬地巢傾卵覆成分春誦夏弦雌虹悴薄大肆得勝頭回廢料豐産峯腳富冶高傲官桂孤客國檢函犀賀幛化合奸匿見小靜街京庾救生衣鈞牌局曲開小竈寇掠連莚軨軨龍幰馬策滿庭芳摩爾女家偏才棄婦穹旻七遷肉飛眉舞紹劇設吊滲漏沈心世患時語秫稭四行挑擔通儒院屯亶桅木校箋痚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