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絲輕拂的媚人情态。 唐 柳中庸 《聽筝》詩:“似逐春風知柳态,如隨啼鳥識花情。” 唐 雍陶 《狀春》詩:“含春笑日花心豔,帶雨牽風柳态妖。珍重兩般堪比處,醉時紅臉舞時腰。”
“柳态”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用于描摹物态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柳絲輕拂的媚人情态”,常被用來比喻柔美輕盈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柳态”由“柳”與“态”組合而成,字面指柳樹隨風搖曳的形态,引申為柔媚、輕盈的儀态,多用于詩詞中形容自然景物或人物的婉約之美。
出處與例證
文學意象
“柳态”常與“花情” 對仗(如《聽筝》),形成自然景物的動态對照,暗喻人情世态的細膩變化。其核心在于通過柳絲的柔軟與隨風而動的特性,傳遞出含蓄、流動的美感。
擴展應用
在古典詩詞中,“柳态”不僅描摹自然,也用于形容舞姿、儀态甚至情感。例如“醉時紅臉舞時腰”(《狀春》),以柳态比拟醉酒起舞時的柔美身段,體現人與自然的交融。
該詞通過柳樹的自然形态,承載了中國古典文學中以物喻情的傳統,兼具視覺美感與情感隱喻。
柳态作為一個成語,意味着某人的姿态或行為像柳樹一樣柔軟、曲折、優雅。可以形容一個人的儀态或動作輕盈靈活,具有柔和的曲線和優雅的風姿。
柳态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mù)字旁,右邊則是心(xīn)字旁。拆分成部首後的柳态總共有15個筆畫。
柳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管子·牧民》一篇中,是戰國時期管仲的筆記。然後才被後來的人們所廣泛使用,成為一個形容柔美姿态的成語。
柳态的繁體字是「柳態」,用繁體字書寫時保留了原本的形态和意義。
在古代,柳态的寫法略有不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是「忄」(心字底部的簡化形式),下面是「木」。這種寫法也能表達同樣的意思。
他舞姿優美,行走間時常顯露出柳态。
柳枝、柳葉、柳綠、柳影、柳絮
柔美、婉約、曲線、飄逸、靈動
僵硬、生硬、呆闆、死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