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原有的習俗和教化。《管子·七法》:“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變俗易教
釋義:指改變舊有的風俗習慣和教化方式,推行新的社會規範或教育理念。
字義拆解
該詞強調對社會風氣與教育體系的系統性改造,常見于描述重大社會改革。
典故與用法
源自《晏子春秋·内篇問上》:"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指治國者需通過變革風俗教化來實現社會治理。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文化革新或政策改革(如移風易俗運動)。
權威文獻佐證
"變俗易教:改變舊俗,革新教化。"
強調其與"移風易俗"近義,但更側重制度性變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參見紙質版:第7卷,第108頁]
(注:線上版可訪問"漢語詞典"官網,但需訂閱權限)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
[參見紙質版:第3冊,第245頁]
《晏子春秋譯注》
中華書局,2018年,第89頁。
鍊接:中華書局官網書目(檢索"晏子春秋")
現多用于政策語境,如"鄉村振興需變俗易教,破除陳規陋習",體現傳統詞彙在當代社會治理中的延續性。
變俗易教(biàn sú yì jiào)是一個聯合結構的成語,意為“改變原有的習俗和教化”,強調通過改革或引導使社會風俗與教化體系發生轉變。
核心含義
出自《管子·七法》:“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指通過政令或教化手段促使舊有的風俗習慣和社會規範發生變革,以適應新的治理需求。
用法與結構
例句與延伸
典型用例可見:“守法篇和民一衆,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強調變革需與教化結合方能有效。
建議結合《管子》原文及曆史背景進一步理解其深層含義。
百日青辟舉薄收不滔布頭牋參伍錯縱朝成暮遍朝奉蟲沙從禽錯镂打揲倒卓調曲低空腹蜟幹煩高居深拱汞柱國務卿恒狀後車之戒驕餌澆客驕詐寖惡憬悟金蝦蟆錦絃可憐宵塊規朗目籠總鸾旃凝寒膩壤娉币剖辨情旨熱加工容和入質三江獅虎當道十指連心書尺說不定肅壹同經偷風頭黑吞象尪孱萬微舞譜屼突獮猴騎土牛硝基寫作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