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借使的意思、借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借使的解释

(1).假设连词。假如,倘若。 汉 贾谊 《过秦论下·事势》:“借使 秦王 计上世之事,并 殷 周 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借使伊人颇览天道,知尽不可益,盈难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则巍巍之盛,仰邈前贤,洋洋之风,俯冠来籍。” 宋 司马光 《论衙前札子》:“借使今日家产直十万者充衙前,数年之后,十万者尽,则九万者必当之矣。”

(2).假设连词。即使,纵然。《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三年》:“ 刘曜 虽东征,其子 胤 守 长安 ,未易轻也。借使小有所获,彼若释东方之图,还与我校;祸难之期,未可量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臣疎贱,在闕门之外,朝廷之事不能尽知;借使闻之道路,又不知其虚实也。”《元史·世祖纪六》:“借使 似道 实轻汝曹,特 似道 一人之过耳,且汝主何负焉。正如所言,则 似道 之轻汝也固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借使”是一个古汉语虚词,主要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假使”“假如”“如果”。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假设某种情况来推导结果或进行论证,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议论性文本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与用法

  1. 表示假设关系

    “借使”用于提出一个假设性的前提,后文则阐述在该前提下可能产生的结果或结论。

    例句:

    《史记·李斯列传》:“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安得有卿相之尊乎?”

    (假使秦王考虑前代的历史,借鉴殷周的教训……怎会有卿相的尊贵呢?)

  2. 语法功能

    • 位于句首或分句开头,引导条件从句。
    • 常与“则”“安”“岂”等词呼应,加强逻辑推导(如“借使……则……”“借使……安……”)。

二、典源与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标注“借使”为连词,释义:

    “假使,假如。表示假设。”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卷,第1428页。

    查看来源(注:此为《汉语大词典》官网,需订阅查阅)

  2.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强调其先秦两汉常见用法:

    “借使”多见于议论文,通过假设展开推理,增强说服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05页。


三、近义词辨析


四、古籍用例佐证

  1. 《汉书·贾谊传》: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才……则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

    (假使子婴有普通君主的才能……那么崤山以东即使叛乱,秦国的土地也能保全。)

  2. 柳宗元《封建论》:

    “借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

    (假使汉王朝把城邑全部分封给诸侯王……即使他们危害百姓,朝廷也只能发愁罢了。)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 商务印书馆, 1999.
  3. 王力. 《古代汉语》[M]. 中华书局, 2018. (通论章节对虚词用法有系统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借使”是一个文言连词,主要用于假设或让步语境中,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核心含义

  1. 表假设,意为“假如、倘若”

    • 用于提出假设性前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 例:汉·贾谊《过秦论》中“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意为“假如秦王能效仿古代明君治国,即使后代君主骄奢,国家也不会倾覆”。
  2. 表让步,意为“即使、纵然”

    • 用于承认某种可能性,但后续结论不受此影响。
    • 例:《资治通鉴》中“借使小有所获,彼若释东方之图……祸难未可量也”,意为“即使(刘曜)获得小利,他若转而全力对抗我们,灾祸难以估量”。

三、用法辨析

四、相关例句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资治通鉴》等权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八月节悖骜本届惩一儆百尘杂捣鼓钓鼇客调格叠掌枙臬讹音飞尘抚绥构哄官驾股肱之力耗粮河流和用华风豁拉拉睑裂酒醉郡阁狼顾鸱张浪浪烂烨老天隔不了一层纸两舌连号煤精末涂能者为师尼厖古劈初疋歌屏翊遣嫁潜狙钱舍奇表情有独钟七弯八拐日月三精石沈大海食羊钱首坐死直遂非泰靡弹冠振衿特派踢收秃刷徒语五洋杂货巫云楚雨显黜笑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