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便钱的意思、便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便钱的解释

(1). 宋 代商人交给京师左藏库以兑换证券的钱。《宋史·食货志下二》:“先是, 太祖 时取 唐 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於诸州便换…… 至道 末,商人入便钱一百七十餘万贯, 天禧 末,增一百一十三万贯。”参见“ 便换 ”、“ 便钱务 ”。

(2).借钱。《资治通鉴·后唐同光二年》“ 豆卢革 尝以手书便﹝假﹞省库钱数十万” 元 胡三省 注:“今俗谓借钱为便钱,言借贷以便用也。时租庸钱皆入省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便钱"是古代中国货币流通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具体指宋代官府发行的纸质兑换凭证。该词最早见于《宋史·食货志》,其核心功能是替代金属货币进行远程结算,相当于现代汇票的雏形。

从构词法分析,"便"取便利之意,"钱"指代货币,复合词体现其便捷支付的特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便钱是"官府发给商人用以兑换现钱的证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这种凭证可在京城榷货务兑换现钱,有效解决了铜钱运输的安全问题。

在货币学范畴,便钱制度标志着中国信用货币的萌芽。根据《宋代货币史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记载,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年)确立的"便钱务"机构,专门管理这种异地汇兑业务,年度发行量最高达170万贯。其运作公式可表示为:

$$ text{应兑金额} = text{票面金额} times (1 - text{汇水率}) $$

其中汇水率通常为2%-3%,这构成了古代金融汇兑的早期数学模型。该制度后被元朝"交钞"、明朝"宝钞"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国纸币演进的重要环节。

网络扩展解释

“便钱”是古代经济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宋代官方汇兑凭证

  1. 定义与功能
    宋代商人将钱存入京师左藏库(中央财政机构),换取纸质凭证,凭此可在各州兑换现钱。这种凭证被称为“便钱”,类似现代汇票,解决了商人携带大量铜钱的不便。

  2. 运作机制
    朝廷设“便钱务”机构专门管理,要求兑换时“当天给付”,确保信用。《宋史·食货志》记载,至道末年商人通过便钱业务汇兑超170万贯,天禧末年增至283万贯,反映其流通规模。

二、借贷行为的代称

在部分文献中,“便钱”也指代借钱行为。如《资治通鉴》注引元代胡三省的解释,将后唐时期官员向国库借款称为“便钱”。

补充说明

两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区分:第一种是宋代官方金融制度,第二种是广义借贷。该词体现了古代货币流通和信用体系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便钱制度被视为中国早期纸币的雏形之一。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食货志》《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或查阅、3、4的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本二摈迹不朽螭虎吃量穿行戴发含牙登耗典贲吊桶东翻西倒都甸非夫逢孙凤眼草辅邑冠絻诡号蛊菑狐奔鼠窜或者矫奸节目结状酒权脊椎动物喀布尔恇葸暌携枯木乐颤颤了义每人蒙箕慏悜鸣球牧草捻船铺卧勤笃青女凄其起早睡晩取问溶度融浃入韵盛年束立思量特煞题评头陁玩色稳稳静静我私无救夏典相临闲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