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驕傲自負,怨忿不服。《戰國策·秦策五》:“今王廣德 魏 趙 ,而輕失 齊 ,驕也;戰勝 宜陽 ,不恤 楚 交,忿也。驕忿,非伯主之業也,臣竊為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往者, 申屠嘉 召 鄧通 , 文帝 遣詣 嘉 府,乃從而請之。三公之職,何所不統?但今左右驕忿,欲令三公不得舉筆。”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八:“下此如 苻秦 之 王猛 、 唐 氏之 魏徵 ,不思其身後之言,伐 晉 伐 高麗 ,以緻敗亡,餘謂二君之驕忿甚矣。”
“驕忿”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驕傲自負且怨忿不服,通常用于形容因自滿或不滿而産生的負面情緒狀态。以下是具體解析: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驕忿”一詞揭示了驕傲與怨忿的關聯性,常用于批判性語境,警示人們避免因情緒失衡導緻行為偏差。其古典用例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尤其在分析權力、決策等場景時適用。
《驕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代表着驕傲和憤怒的意思。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馬和心,馬代表着驕傲,心代表着憤怒。馬在漢字中通常象征着自豪和自滿,而心則表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最早出現《驕忿》這個詞是在《莊子·知北遊》這篇文章中。在這個故事中,一個農夫因為錯誤地批評了一位有權勢的人而引起了他的憤怒,最終導緻了農夫的悲劇。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驕忿》意味着自高自大和因憤怒而産生的激動情緒。
在繁體字中,驕忿的寫法是驕憤。與簡體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但兩種寫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中,驕忿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在西周和戰國時期,驕忿的寫法為驕憤,與現代寫法相近。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發展為驕忿,最後定型為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用例句來幫助理解驕忿的意思:
1. 他因為得到了學校比賽的冠軍而驕傲得不得了。
2. 她聽到了别人對她的冷嘲熱諷,内心充滿了憤怒。
驕忿的近義詞包括:驕慢、驕傲、氣高等。這些詞語在描述一個人過于自負或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憤怒時可以互相替換。
驕忿的反義詞則是謙遜、平和、寬容等。當一個人對自己持謙遜和平和的态度,對他人有寬容和善良時,就與驕忿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