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稱;詭說。《晉書·馬隆傳》:“ 魏 兖州 刺史 令狐愚 坐事伏誅,舉州無敢收者。 隆 以武吏,託稱 愚 客,以私財殯葬。” 明 王祎 《婺州路均役記》:“而又富民之田,又不肯自名其稅,假立名戶,託稱兄弟所分,與女子所受,及在城異鄉人之業。”《廿載繁華夢》第四回:“竟託稱問候 馬子良 的消息,直往南海館來找 周庸祐 。”
根據權威漢語詞典解釋,“讬稱”是一個由“讬”和“稱”組成的成語,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假借名義或編造理由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正式語境中,表示通過不實借口達成某種目的。
二、結構解析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對比
| 詞語 | 側重點 | 情感色彩 |
|--------|------------|----------|
| 讬稱 | 借故推脫 | 中性/貶義 |
| 假托 | 完全虛構理由 | 貶義 |
| 借故 | 泛指引申原因 | 中性 |
語源說明: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在明清小說中頻繁出現,如《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周瑜讬稱有疾”即為典型用例。
讬稱是一個漢字詞彙,是由“讬”和“稱”兩個字組合而成。下面将對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讬稱”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言”是讠部,右邊的“堯”是攴部。根據筆畫計數規則,這個詞總共有10畫。
“讬稱”的源自于古代漢語,其中,“讬”表示請求、托付的意思,“稱”表示稱呼、稱贊。因此,“讬稱”可以理解為請求或托付稱呼或稱贊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讬稱”保持不變。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可以将“讬稱”改寫為“訬稱”。這種寫法保留了字形的基本特點,但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
1. 我讬稱你為我的朋友。
2. 這位老師對每個學生都非常稱贊,每個學生都很喜歡這位老師的讬稱。
衷心讬稱、真誠讬稱、誠摯讬稱
稱呼、稱贊、曾用等等。
責罵、不齒、嘲諷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